【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新竹北埔 土牛紅線拓墾先鋒 金廣福公館

文、圖/Tony

「土牛紅線」是清代台灣為區分漢人和原住民活動場域,自南到北劃分的一條人文界線。從一開始的立石為界,到後來在立石處開溝,由於挑築的土堆,形似臥牛,故稱土牛,又因圖冊上以紅線表示番界,而有此稱呼。


今日大家熟悉的省道「台三線」,深入內山,縱合台灣山區的各個鄉鎮。這條路線幾乎等同清代的「漢番分界線」,也就是「土牛紅線」。清代漢人在台灣的拓墾,逐漸侵入山區,引起原住民的反抗,造成嚴重的漢番衝突,為了防範原住民襲擊,拓墾先民於是發展出武裝屯墾的墾號(公司)。

篳路藍縷 深入內山

道光14年(1834年),淡水同知李嗣鄴諭示姜秀鑾及周邦正等人,向閩、粵兩籍富紳募款,組成「金廣福墾號」,以開拓竹塹(今新竹一帶)東南山區的土地。「金廣福」的名稱,「金」是指合夥或吉利之意,「廣」是指廣東,「福」是指福建。

位於北埔老街中正路上的「金廣福墾號」成立後,粵籍墾戶首姜秀鑾進駐墾區,率領閩粵兩籍佃農數百人,從樹杞林(竹東)前進北埔,在北埔、峨眉、寶山等地新設36處隘寮,形成一個大防禦線,稱為「大隘」,主要行政、指揮中心即在「金廣福公館」。「金廣福公館」現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桃竹苗地區唯一的一級古蹟,顯示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姜氏故居 典雅大宅

金廣福公館附近還有不少古蹟。同為國家一級古蹟的「天水堂」是當年粵籍墾戶首姜秀鑾的宅第,為一單進多護龍的三合院大宅。姜家後來又於金廣福公館北側另建「天水堂」二房,也是一棟古色典雅的三合院大宅。在「天水堂」前的廟前街上,有一歐式巴洛克的現代建築,即縣定古蹟「姜阿新故宅」。姜阿新以茶商起家,成為北埔富商,於台灣光復初期興建這棟洋樓豪宅,今為「金廣福公館文教基金會」辦公室。

北埔街底的「慈天宮」,為國家三級古蹟,創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自金廣福進入北埔拓墾後才興建,是當地信仰中心,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規模。此外,廟前街底的轉角處,有一北埔名門曾氏「忠恕堂」古宅,因其未被列為古蹟,又缺乏維護,屋瓦逐漸破敗,顯得十分落寞。上述古蹟,除慈天宮為廟宇,可自由進入參觀之外,其餘都屬私人所有,未對外開放,所以遊客只能在門外觀看而已。

秀鑾公園 走過從前

慈天宮後方的「秀巒山」,是紀念「金廣福」開墾戶首姜秀鑾,山上有一座「大隘開闢百年紀念」石碑,建於昭和8年(1933年)。「秀巒公園」內林蔭扶疏,建有一座三合一的紀念碑,分別為「開拓大隘」、「姜紹祖烈士」、「復中興烈士」(北埔事件)紀念碑,以紀念北埔當地過往的三件重要史事。

從開拓大隘紀念碑和姜紹祖烈士紀念碑可了解,清代北埔地區自金廣福墾號成立後,先人的開拓過程。金廣福的武裝部隊不僅曾與原住民發生激烈戰鬥,也曾組織團練北上協助清兵抗法。直至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成立「撫墾總局」,將開山拓墾的工作收歸官辦,解除金廣福墾號長達半世紀的墾務任務。 復中興烈士紀念碑則是為紀念著名的「北埔事件」中,英勇抗日的客家義民軍。從這些保鄉衛土的客家義民軍身上,我彷彿看見金廣福墾號的身影,也看到客家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所練就的不凡身手與堅毅性格。

金廣福公館給我的第一印象,無論就建築規模或美感,其實不太像是國家一級古蹟,但古蹟的價值與意義,當然不僅在於建築物體的本身,也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漫步北埔老街上,紅磚舊巷,老街小鋪,散發著濃烈的客家懷舊氣氛。而感動遊客的,應不只是客家的擂茶、板條美味而已,其中也還有土地的滄桑與歷史的情感。◇
--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39.com/index.html




延伸閱讀
北埔最後一塊 近市區超美農地
2014年12月06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