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引發異位性皮膚炎?

文/鄧宇筑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為異位性溼疹,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多出現在小朋友,因常與遺傳有關,又稱為遺傳過敏性皮膚炎,其中一半會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也就是十分容易過敏的過敏兒。

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症狀可說是皮膚搔癢,溼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反覆發作六個月以上,常有家族性異位皮膚炎體質,病灶容易出現在皮膚的彎曲之處,中醫稱此病為「四彎風」。在手肘窩、膝窩、頸項、前胸部、手腕、足關節等處,久了皮膚會呈現出苔癬化,會變厚、變粗,膚色也較深。

異位性皮膚炎的出現,與食物、體質、環境,甚至心情都有關係,食物只是占一部分,並不是全部。西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用口服抗組織胺,一般可有效的控制搔癢,也有些人需要長時間服藥。當搔癢搔抓至有傷口合併細菌感染時,則必須服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若搔癢仍是很明顯,就要使用類固醇。一開始若搔癢十分明顯,抗組織胺沒有辦法有效的止癢時,也要用類固醇。類固醇藥膏是主要的外用藥,但長期使用會讓皮膚萎縮、皮膚色素沉著變化等問題。

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用袪風除溼解毒的方法,風使人癢,溼使皮膚有滲出液,毒使皮膚紅腫發炎。代表方劑可說是消風散(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苦參、蒼朮、蟬蛻、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甘草)。中醫的皮膚止癢方劑大多會稍加一些養血的藥物,如此方中當歸、生地、胡麻仁有補血、養血與行血的功能,因中醫認為,皮膚搔癢與血虛有關,「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陰血充足,風邪自不易為患,搔癢就可減輕。

平時保養,要減少搔抓所帶來的傷害,夜晚無意識地搔抓會讓皮膚發炎更為嚴重,此時可用紗布蓋住傷口,或是手戴手套,防止發炎惡化。在皮膚清洗、清潔方面,也要避免過度沐浴或洗滌,少用肥皂,不要用過燙的水,清潔劑盡量溫和中性,洗完澡也可擦上一些乳液護膚,防止過度乾燥。

夏天不要待在過熱的環境,避免一直流汗,大太陽的天氣盡量少出門,陽光一晒會使皮膚紅腫發炎。寵物如貓、狗、鳥等,會有皮屑、毛髮、排泄物,這些都算是過敏原,少接觸為妙。地毯、草蓆、榻榻米等容易有塵蟎,室內最好少用。枕頭、寢具,還有居家環境要保持乾淨,時常清洗,以此減少過敏原。

許多香水、芳香劑、蚊香、樟腦丸、殺蟲劑等,具有刺激氣味物質,也要避免,有條件的話還可加上空氣清淨機,減少黴菌的孳生;也要避免溫差過大,冷熱變化太大,皮膚容易搔癢。飲食上,奶、蛋、魚、小麥、花生、大豆、鴨肉、竹筍、芒果等,在皮膚搔癢明顯時,可暫時不服用,直至病情改善。◇

延伸閱讀
異位性皮膚炎衛教手冊 減輕困擾
2014年08月25日 | 10年前
自然療法 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2014年04月15日 | 10年前
韓醫扁康湯故事(6):把肺清理乾淨
2013年12月19日 | 11年前
癢起來要人命 異位性皮膚炎重保溼
2013年11月07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