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簡美育 繪畫筆記出版


國寶級工筆畫家簡美育近日將30年來投入繪畫創作的心路歷程和精采畫作,正式集結成冊,定名為《繪畫筆記》,4月中旬在台灣出版。本報特摘錄前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的推薦書序,引薦讀者進入簡美育自然真實的繪畫世界。

繪畫筆記序

這一本書,雖然標作「繪畫筆記」,卻不止是一般常見的畫家創作心得,而更應該說是作者簡美育嘗試面對過往三十年投入畫事的心路歷程,以文字坦誠寫下來的一篇自敘。一本「書」的寫作,本有一些既定的講究,不但遣辭造句、篇章段落有著前人所累積下來的規範,連題材內容也須作斟酌取捨,免得貽笑大方。即使談藝之書亦然,除了文字的精心雕琢之外,總要隨處引入嚴肅宏大的美學哲思,來肯定作為書本的價值。
然而,簡美育的這本筆記卻勉力地放下這些框架。她要寫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三十年來一己心路歷程的「記錄」。對此記錄而言,「真實」才是第一講究。

以「真實」來坦誠面對自己走過的任何一段經歷,通常說的容易,做起來困難重重。對於簡美育這種長期投入畫藝追求的畫人而言,難度之高,又豈是外人所能體會?! 隨著一件件作品的完成,畫風的轉變其實只是表相,在那過程的內底還存在著未曾片刻停息的個人創作的選擇與判斷,每件作品的改變意謂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與判斷,那些都是創作者無法逃避的戰爭。甜蜜的讚美也好,惡毒的抨擊也好,本質上都是一種障礙,引誘著創作者去附和別人的意見,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自己原來創作的本心。為了要踏出下一步,進行另一件新作,創作者不僅須要抵禦與時俱變的現實生活壓力,同時還要迎戰來自專業的外來批評與自我懷疑。每一件新作的提出,外人看到的只是作者選擇與判斷的結果,似乎自然而然,不痛不癢,其實卻是一連串辛苦戰役的短暫停格。新作不論再怎麼耀眼,都不過是過程中眾多傷痕堆積而來的階段性戰果。

而且,當簡美育嘗試以文字來回顧自己的這段心路歷程時,它本身又形成另一個挑戰。回顧式的自敘如何真能保住「真實」?如何避免以今日的後見之明對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甚至失敗,進行掩飾、合理化乃至理想化的變造? 一個任性恣意變造過的回顧,只能展示一種天賦命定的神話故事,雖然好看且投合世俗的藝術家想像,卻只透露出作者的自大與虛妄,距「真實」日遠。

簡美育在《繪畫筆記》的寫作過程中對此挑戰有極高的意識。她從舊時日記、筆記中追憶過去,時而加入新的心得,又將之回復記憶中的原樣,如此來來回回,更易其稿,不計其數。這一切全是為了勉力保存她追憶中這段歷程的真實。這個她所珍惜的真實,並非只是為了交待她繪畫作品製作的來龍去脈而已,而是要更進一步坦然地面對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每一個試煉。

《繪書筆記》中簡美育所自述的心路歷程,因此也可視為與她的花鳥繪畫一起生出的另類「作品」,兩者互為對方的分身。她的花鳥繪畫一直堅持走在工筆寫生這條毫不時髦而寂寞孤獨的道路上。自然的「真實」永遠是高懸在上的目標,但是,不是外表的摹仿刻劃,也無意於技巧的炫目表演,更重要的是回到內在的靜觀,由之重新體認到的一個超越性的自然真實。

從她的〈竹雀圖〉、〈芙蕖圖〉、〈白茶青笛圖〉到近日完成的〈鶴圖〉,這個自然的真實一次次展現著豐富多樣而深刻的生命意境。這些成績似乎可以按年次序排列,顯得順理成章,不費功夫,其實卻是孤獨抗拒挫折、壓力,堅持不改寫生工筆之道的收穫。《繪畫筆記》就是這些悅目畫作之下的堅持心路。它的真實亦因此而顯得別具意義。

石守謙(中央研究院院士)

寫於2013.1.10

延伸閱讀
隨意禪 繪畫練習--自然篇
2015年05月19日 | 9年前
繪畫人生 海風畫會30餘會員聯展
2015年01月10日 | 9年前
印尼洞穴繪畫挑戰歐洲搖籃地位
2014年10月09日 | 10年前
兒時手繪 與10年後智力相關
2014年08月20日 | 10年前
洛可可繪畫:華托到弗拉戈納爾
2014年07月14日 | 10年前
綠豆當畫布 土耳其微型畫開眼界
2014年07月01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