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

《安吉亞里戰役》(陳柏洲/攝影)
《安吉亞里戰役》(陳柏洲/攝影)


歷時兩年多籌備,飛越半個地球,超過一萬公里的運輸旅程,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義大利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Casa Buonarroti) 共同策劃的《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將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至5月12日。

過去,歷史上的文藝復興三傑從未在台灣展出過任何相關的真跡作品,此次特展是台灣首次完整介紹米開朗基羅的展覽, 14張真跡手稿總保險價值超過新台幣11億。其中以《聖喬凡尼佛羅倫斯教堂平面圖》(Plan for San Giovanni dei Fiorentini)居冠,保值高達新台幣8千萬。此手稿約完成於西元1560年前後,是米開朗基羅為佛羅倫斯的「聖喬凡尼佛羅倫斯教堂」所擬的設計圖。

在米開朗基羅現存手稿中,內容多為素描、建築圖及詩作,透過真跡手稿,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於其作品思維的建構。在有關米開朗基羅的傳記中,作者瓦薩里曾寫道:「米開朗基羅生前燒毀自己的許多素描、速寫和草圖,這樣就沒有人會發現自己所作的努力,也能讓大家以為這是天賦。」

此次特展有許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羅馬聖殤》、《大衛頭像》、《米開朗基羅肖像》等,讓民眾不用飛到義大利,也能近距離目睹米開朗基羅的偉大傑作。◇


《米開朗基羅肖像》(攝影/陳柏洲)

《米開朗基羅肖像》

Portrait of Michelangelo by Workshop of Jacopino del Conte

98x68 cm

此畫的作者為德孔特(Jacopino del Conte, 1515-1598),描繪的是米開朗基羅60歲時的樣貌,生動而精確。

《基督》

Christ

基督乃是《最後審判》的焦點所在。基督前來審判,舉起的右手臂讓死者由墳墓中復活,但他同時神情溫柔地凝視朝向地獄墮落的罪人,彷彿希望能在他們貶入永恆折磨前再多拯救一人。

《人皮自畫像》

Michelangelo’s Self Portrait as the Skin

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畫入西斯汀禮拜堂《最後審判》(Last Judgment)這件溼壁畫中,並將自己描繪成被剝下的人皮──殉教者聖巴索羅謬(St. Bartholomew),試圖表達自己因為《最後審判》而受到激烈批判所感到的痛苦。

《三項食物菜單》

Three Lists of Food

這三種菜單乃是米開朗基羅親筆寫成的,也是他勤儉生活的有趣證明。在文字旁,米開朗基羅還畫了不同菜色的簡單速寫,或許是供不識字的僕人作為採買依據。

《酒神》

Bacchus

203x80x80 cm  80 kg

《酒神》是米開朗基羅完成的第一件真人尺寸的雕塑。酒神的皮膚青春、充滿彈性。此件作品可以清楚看到動勢和肌肉線條。


《羅馬聖殤》(攝影/陳柏洲)

《羅馬聖殤》

The Rome Pietà

174x195x100 cm  130 Kg

這是米開朗基羅的第一件大型圓雕作品,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留下簽名的作品。此作除宗教意涵外,更表達了人性的情感。


《大衛頭像》(攝影/陳柏洲)

《大衛頭像》

Head of David

110x90x80 cm   60 Kg

強而有力的肌肉,直指人心的眼神,完美的身軀──這是大衛,一位年輕的英雄,準備戰鬥。尖銳的眼神、皺眉的神情,表達出高度的專注與對敵人的鄙視。如同瓦薩里所言:「只要看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便不再須要看其他已逝或在世雕刻家的作品……」

《創造日月》

Creation of Sun and Moon

220x170 cm

米開朗基羅根據自己的藝術想像而創造出神的形象,那充滿穿透力的眼神、皺眉、亂髮,表現出創造萬物的能量。上帝朝著觀者而來,透過向外伸展的手指,創造出火焰般的太陽與乳白色的月亮。

 

《德爾菲巫女》

The Delphic Sybil

143x220 cm

巫女(Sybil)指的是古希臘羅馬世界的女先知。他們與先知一樣,預知了耶穌將降臨為救世主。西斯汀頂篷上共畫了五位巫女,其中德爾菲巫女是五位巫女中最可愛的一位,側望的眼神暗示她在頂篷的繪畫中「看見」自己的預言。


《創造亞當》(攝影/陳柏洲)

《創造亞當》

Creation of Adam

250x130 cm

這個具有磁性張力的手勢,可說是整個西斯汀頂篷壁畫的視覺焦點,或許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圖像。在兩個指尖之間的距離內,時間在此永恆停止,無盡地等待那偉大意義的時刻。

 

 


《安吉亞里戰役》(攝影/陳柏洲)

 

 

《安吉亞里戰役》

Battle of Anghiari

260x183 cm

在此「奪旗之戰」的中央部分,整個場景瀰漫著動態與憤怒,呈現出戰爭乃是「獸性的瘋狂」。整個場景彷彿漩渦,抓住一切並迫使一切朝向同一方向進行。此作表現善與惡的對抗、傭兵與自由鬥士的相爭。

工作室

Bottega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尤其在佛羅倫斯,藝術家的工作室是社會的關鍵元素。當時所有的藝術品都是在這些工作室裡完成,工作室同時是工廠、交易、教育的地方。每位著名的藝術家,都曾進入工作室,跟隨老師學習。

 

延伸閱讀
MoNTUE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
2013年04月24日 | 11年前
米開朗基羅特展 手稿真跡亮相
2013年01月23日 | 11年前
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美
2012年03月13日 | 12年前
時代巨匠 米開朗基羅
2011年12月02日 | 1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