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地震2周年特別報導〉核災夢魘幾時休?福島核廠除役困難重重

福島核災屆滿2周年,目前除役工程仍困難重重。圖為日前多家媒體記者身著防護裝備在專家陪同下參觀電廠反應爐。(AFP)
福島核災屆滿2周年,目前除役工程仍困難重重。圖為日前多家媒體記者身著防護裝備在專家陪同下參觀電廠反應爐。(AFP)

【記者黃捷瑄/綜合編譯】

日本311地震海嘯引發核災的複合性災害已滿2年,路透社記者以1年的時間3次進入核電廠,並與數十名專家、官員、工程師、工作人員訪談,揭示核災後的除役工程至少面臨關鍵技術不足、勞力短缺、經費大如天文數字等問題。此外,這還是一場長期抗戰,專家分析,現以40年後為福島電廠除役的計畫實在太樂觀。

技術落後 救災土法煉鋼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外海一場芮氏規模9.0的地震引發13公尺高的滔天巨浪,擊毀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備用發電機及冷卻裝置,引發一系列氫爆,3個反應爐因此融毀。

接下來的幾個月,數百名工人及軍人進入廠區想要控制災害,但他們沒有先進的設備,只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面對眼前的危險。為降低反應爐溫度,直升機運水往工廠倒。電工從好幾英里外焊接電纜,將電送進廠區,這可能是世界最長的延長線工程。

這場車諾比事件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動搖了日本引以為豪的官僚能力及領先技術。

技術發展毀滅核安神話

最顯著的例子屬花費600萬美元打造的機器人Quince,Quince進入電廠後就困在黑暗與曲折的路徑中,17個月後的今天仍下落不明,技術的不足可見一斑。事實上,可以為核電廠除役的技術根本還未發展出來。

報導中說,發展用於核災的機器人技術之所以緩慢,是因為日本政府不願承認發生核災的可能性,因為這相當於毀滅「核電是安全能源」的神話。

未來機器人技術中心的機器人工程學專家小柳榮次(Eiji Koyanagi)說,自從1999年9月,日本茨城縣東海村JCO核燃料處理工廠發生核事故後,就再也沒有機器人研發經費了,因為人們一定會問:「什麼?核災會嚴重到人無法進入?」事故後第一個進入高輻射區域的機器人是美國製的Packbots。

冷卻汙水無處可去

冷卻反應爐的水含有各種輻射物質,必須適當處理及儲存。現在建築基地泡在受到輻射汙染的水中,有滲入海洋或地下水之虞。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每天有400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注入混雜著輻射汙染殘骸的反應爐中。這些水大部分儲存在巨大的儲水槽中,現在廠房南區約有930個儲水槽。目前東電有26萬立方公尺的儲存空間,但東電預估,還需要44萬立方公尺才能應付至2015年所需。

長遠來說,東電希望能夠淨化汙水,使其可以排放回大自然。去年10月,東電發表了東芝(Toshiba)設計的除汙設備,可以去掉62種最常見的放射性元素,如鍶。但新設備還是無法過濾氚之類的放射性物質,換句話說,東電至今無法擺脫儲水問題。◇

延伸閱讀
核能權威來台 環團籲馬總統踹共
2015年05月21日 | 9年前
威廉慰問日本311地震災民
2015年03月01日 | 9年前
福島兒童罹癌率高 疑與核災有關
2013年12月22日 | 11年前
政策缺失 核災災民進退兩難
2013年03月10日 | 11年前
日本國會報告:福島核災是人禍
2012年07月05日 | 12年前
福島核災 18%居民十年難返鄉
2012年06月10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