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與互助建村 生態創億元產值

桃米社區常見的青帶鳳蝶,正在吸食火筒樹璀璨豔紅的花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提供)
桃米社區常見的青帶鳳蝶,正在吸食火筒樹璀璨豔紅的花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林萌騫/南投報導】

廖嘉展和顏新珠這對記者夫妻1989年離開台北到埔里定居,1999年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想為沒落的山村型桃米社區找出新產業,讓年輕人能夠留下來,這2個搖筆桿的人,完全沒有生意背景,很多人都懷疑他們有能力經營產業嗎?

新故鄉以愛和互助的理念,投入桃米14年後,本來年輕人恨不得遠離的家鄉,現在卻有24家合法民宿,超過1/5的社區就業人口,投入生態產業。2011年起,每年創造了1億以上的經濟產值及不可計量的生態價值,桃米也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躍上國小教科書。

廖嘉展表示,1999年2月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9月就遇上大地震,桃米社區369戶中168戶全倒、60戶半倒,受創率高達62%,10月受社區邀請進來幫忙重建,首先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桃米只有山和竹,整個竹產業早已沒落,而且只有老人家在經營。

桃米的年輕人說,如果沒有一個新的產業,即使房子重建好了,他們還是要出去外面討生活。廖嘉展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創造一個新興產業,讓社區的年輕人能留下來。

蛙類資源豐富

廖嘉展指出,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於人的改變、社區體質的改變,以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

2000年5月新故鄉邀請了農委會特生中心,協助社區的生態調查,發現因經濟衰退而低度開發的桃米,竟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台灣29種原生蛙類,桃米就擁有23種;台灣153種蜻蛉類,在桃米就發現56種,桃米竟是生物多樣性的大寶庫!

一直認為家鄉沒有什麼特色的居民,開始產生信心與自覺,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園和鄉土。14年來,桃米社區在學界、新故鄉團隊及社區居民跨領域合作下,成功轉型為生態、生產、生活並重的生態村。

創造蝴蝶美的意象

廖嘉展強調,桃米社區的營造,跳脫以往一根竹子賣多少錢的產業模式,而是把青蛙、蝴蝶應用於人類共同的美感及經驗,發展跟生活有關的吃、穿、用、戴等內涵,其實過去宮廷的髮飾中,都有蝴蝶的紋路,是由蝴蝶的美而創造出來的意象,也就是幸福感的代表。

廖嘉展從記者和桃米的經驗中發現:「遇到困難就是在教育你、給你功課,教你如何去面對」,因此當他面對10多年來的種種困難時,也就不覺得辛苦了。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曾表示,廖嘉展是「向天借膽」才敢將紙教堂(Paper Dome )移築到台灣。廖嘉展的日本友人說:「日本人絕對不敢做這種事。」台灣的一些好友則認為他瘋了。

廖嘉展談到,2006年桃米社區紙教堂見學園區動工前,沒有一毛錢預算,甚至2007年還一度想放棄。日本鷹取Paper Dome在桃米再生,成了一個無可取代的空間,見學園區在 921地震9周年開園,去年的遊客數達到47萬人。

災後轉型成功 故事激勵人心

桃米的地震重建故事激勵了許多人,讓他們更有勇氣面對災後的重建與山區農村的產業轉型。莫拉克風災後,陳旻昱帶著高雄茂林的鄉親造訪桃米,這片曾歷經地震浩劫的土地已獲得新生,激發擁有「紫斑蝶故鄉」的茂林人,對88重建的希望。

霧台鄉神山部落的Sula也特地帶著族人,來桃米看「青蛙」如何為社區創造財富,他告訴族人:「一隻飛鼠吃下肚勉強能飽食一餐,賣了頂多賺個百來元,如果好好地保護生態,有一天也可以跟桃米青蛙一樣,創造20倍以上的年產值。」◇


桃米社區紙教堂見學園區的「愛與互助」燈,後面為紙教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桃米舊稱挑米坑,在地畫家王六石以舊的典故結合桃米新的轉型,創作青蛙挑米的畫作。(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桃米社區的莫氏樹蛙。(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08年民眾參與紙教堂「千人立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08年民眾參與紙教堂「千人立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08年紙教堂千人立柱圓滿完成,58根紙管全部就定位,參與民眾歡慶完工一起合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延伸閱讀
尼泊爾強震 19歲少年勇救55孤兒
2015年05月05日 | 9年前
專家:四川龍門山可能發生大地震
2014年01月03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