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宜蘭歷史 講活在地故事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宜蘭,知道更多在地故事,想做深度旅遊,讓產品更有質感,包括宜蘭地名的由來、風俗民情、宜蘭小吃、鄉土文化等,找他就對了。一位宜蘭的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老師。
他出生於宜蘭市,從小在宜蘭舊城北門附近長大,童年的回憶都是舊城的回憶,小時候的空間都是孩子們自己玩出來的。宜蘭舊城不但是縣治所在,也同時是宜蘭最有文化厚度的地方。
1994年冬山河親水公園開幕,他擔任第一屆解說志工,至此開啟了他對文史興趣的一扇窗。他一頭栽進田野調查中,並跟著邱水金老師學習,上山下海去找噶瑪蘭的根。他一直有這樣的初衷:想要為宜蘭留些東西或做點什麼。
他說:「人們常常仰望天邊的彩虹,卻忘了身邊的玫瑰。」就像我們小時候讀了一大堆大中國的歷史地理,然而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卻不熟悉,很可惜。那時宜蘭縣長游錫堃以文化作為施政目標,注重社區總體營造。莊文生開始寫「社區圖騰」,探究「馬賽與馬、龍潭與龍、白鵝村與白鵝、鹿埔與鹿……之間是否有關係?」;寫「山水噶瑪蘭」探討宜蘭發展、鄉土人情等;為宜蘭慢活節寫「羹在宜蘭」,為什麼宜蘭人這麼愛吃羹?可能是宜蘭氣候濕冷,羹比較能保持熱度。之後在「社區日曆」他擔任編審工作,從2002至2012年由仰山出版,一個月介紹一個社區,每年12個社區,一共有132個社區深耕過。這樣一本讓人捨不得撕的日曆,緣於內容有質感、有感受、有感動,這就是鄉土的魅力,也是社區日曆的主要精神。
而後宜蘭縣政府更編著《蘭陽歷史》與《蘭陽地理鄉土教材》作為國中的教材。再讓蘭陽孩子去做鄉土視察,走蘭陽溪或龜山島或武荖坑露營,最近也推噶瑪蘭水路。
這兩年莊文生更與「藝境絲竹」國樂團合作,用音樂去講故事,透過絲竹音樂演繹在地風景。「說二龍河的故事」、「西風爽氣」、「吳沙入蘭」。羅東藝穗節去講述「檜木羅東猴子城」的故事,再聽國樂演奏,就會很有感覺。檜木跟羅東有什麼關係?許多人這才知道原來羅東的發跡源於太平山林場的集散中心。
他因著興趣、熱誠再加上使命感,不希望人與土地被切割,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寬。由文史工作者再到解說導覽而後於佛光大學與社區大學開課,「宜蘭文化創意旅遊」課程更榮獲2012年全國社區大學學術類特優課程獎。他的課程總是室內與戶外搭配作串場,許多人越聽越想聽,越有興趣。
此外他更將文化注入產業,用文化去塑造出價值的感覺,讓其有質感,才能產生商業的價格,畫龍點睛去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他覺得台灣不缺美食,缺的是美學。
另外,3年來開辦「蘭地學堂」,承接國中弱勢家庭孩子的課後照顧,他認為「不能因為孩子書讀不好,就認定是壞學生,否定他全部的人生。況且學校都只有紙筆測驗。如果孩子在學校被放棄,在家裡又得不到愛,那他有什麼希望?」
在宜蘭,到處都有透過不同方式去對宜蘭做關愛的人。莊文生很喜歡單獨去做田野調查,這往往能更豐富鄉土教材的內容。當你更了解宜蘭,你會有更強的在地認同感與光榮感。他肚子的墨水真不少,就待你去挖掘,真期望早些看到他能將口述歷史再轉換成文字歷史,集結成書籍,這樣才能流傳得更久,嘉惠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