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赴中國 中研院:有管控機制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備詢。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備詢。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記者莊璦筠/台北報導】

前中研院研究員日前赴陸參與北京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並呼籲政治不應干涉學術研究。對此,朝野立委關切中研院人員赴陸納管與國安議題。中央研究院13日回應,赴陸有完整機制控管,列管人員目前都沒有提出赴陸申請。

北京大學日前舉辦「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研討會,與會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研究員呂芳上在受訪時強調,政治不應干涉學術研究,唯有兩岸學者持續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彼此。對此,朝野立委關切中研院人員赴陸交流納管與國安議題。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表示,中共統戰滲透方式日益精細,突顯學術交流若無強化防護機制,恐將成為政治或國安破口,而中研院是國家最高學術科研機構,須扮演重要的守門員角色,學者赴陸應要有管控措施或風險機制評估,甚至要有專責國安的顧問團,避免申報流於形式。

國民黨立委萬美玲則說,行政院9月22日訂定《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構)學校公務人員違法(規)赴陸建議懲處原則》適用中研院兼任行政職務之研究人員,都須經過許可才能赴陸。而在中研院明年預算中,有高達76個計畫項目要派員赴陸,如今赴陸需要申請,變成不是有計畫就可以去,詢問這樣是否算是違反學術自由,規範是否合理?

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據他了解,赴陸申請只要是學術性行程都沒有問題,但政治干預來自各方向,對我國而言,是否能以台灣中央研究院名義出訪及參與學術活動,或用正確機構名稱、國家名稱發表論文是最重要考量。

針對申報與管制機制,中研院人事室主任廖康如補充,赴陸申請要函報給內政部移民署;中研院內部也有資安管控,赴陸有完整機制控管。相關計畫由國科會跟中研院列管,並由國科會定義哪些計畫或參與教授、老師涉及國家核心關鍵,只要涉及機密人員赴陸都要依規控管,列管人員目前都沒有提出赴陸申請。

此外,總統賴清德日前拋出「333諾貝爾計畫」,盼未來30年內,台灣在物理、科學、醫學等三大領域中,至少增加3位諾貝爾奬得主。多位立委關心如何達成。

廖俊智說,這是一個好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非常努力,並且要做到4件事,包含要有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援、鼓勵勇於嘗試,無論是制度、或是做法,也要能容許失敗,並減少外界干預,讓研究員安心做研究。◇

延伸閱讀
超微看好AI市場規模將達1兆美元
2025年11月12日 | 2天前
谷立言拜會鄭麗文 邀訪華府
2025年11月12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