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F:台灣百大集團重整供應鏈 歐美東協升中國降
在全球通膨回落、主要經濟體穩定復甦的背景下,CRIF發布《2025年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指出,台灣百大集團2024年資產與營收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整體資產總額達156兆3318億元,營收總額達38兆4687億元。企業在走出景氣循環低谷後,不僅規模持續擴張,布局重心也明顯轉向「北美、歐洲與東協上升、中國大陸微降」的全球供應鏈新格局。
資產營收齊創高 百大集團擴張趨勢明確
根據CRIF調查,百大集團2024年資產成長率達7.89%,創三年新高;營收成長率12.91%,為近五年次高。營收成長率超過20%的企業有26家,較前一年增加八成以上,顯示多數集團已走出低迷期,順勢迎接終端市場回溫。
從資產結構觀察,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集團已增至73家,比五年前增加12家;上榜門檻也從2020年的659億元提升至904億元。CRIF分析指出,百大集團之間的競爭愈趨激烈,企業若無法持續擴張或快速調整供應鏈,就可能跌出榜單,凸顯經營韌性與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供應鏈重組 「中國降、歐美東協升」
此次調查顯示,百大集團分子企業總數達9574家創新高,其中海外投資增幅明顯。2020年至2024年間,海外企業家數從3151家增加到3683家,年均成長率4%,明顯高於國內投資成長。
區域分布上,中國大陸(含港澳)企業家數下滑3.8%,而東協上升27.6%、北美成長24.3%、歐洲更高達41.8%。CRIF指出,東協加上歐美投資總數已連兩年超越中國大陸,象徵台灣集團供應鏈的重心正快速轉移。
歐洲與北美更成為新一波布局焦點。歐洲區資產總額年增93.75%,北美成長21.48%,兩地的集團布局家數首度突破百家,顯示台灣企業正加快融入西方市場生態。
文曄整併Future成焦點 帶動整併潮起
在2024年新增分子公司中,能貢獻10億以上營收者僅36家,其中文曄電子就占了四分之一。該集團併購加拿大Future Electronics後,擴大全球通路規模、切入工控與車用領域,成為百大集團海外整併的代表案例。CRIF指出,文曄的併購不僅反映企業應對美中關稅衝突的策略,也象徵供應鏈結構性轉變的縮影。
同時,金融業整併也推升資產集中度。台新與新光金控合併後資產規模躍居前五;永豐金併京城銀行,強化在地經營基盤。CRIF分析,集團透過併購強化綜效、擴大海外影響力的趨勢仍將持續。
台達電、奇鋐連五年五率正成長 展現企業韌性
在連續五年維持資產、營收、稅後純益、純益率與淨值報酬率「五率」皆正成長的企業中,僅有台達電子與奇鋐科技兩家入列,顯示其長期經營穩健。
台達電憑藉電源與散熱核心技術,成功切入AI伺服器市場,提供從「電網到晶片(From Grid to Chip)」的整體解決方案,毛利率持續提升。奇鋐則受惠AI伺服器散熱需求爆發,輝達GB200冷板市占近五成,越南廠擴產後帶動獲利創新高,首次擠進百強之列。
CRIF建議:三大方向應對全球挑戰
CRIF總結指出,面對產業轉型與地緣政治變局,台灣百大集團未來應聚焦三大方向:
加速整併、融入在地:借力國際投資潮,加快整併腳步,強化上下游協同效應。
揮別成本競爭、提升價值鏈:傳產應轉型為品牌與設計導向,強化技術創新與永續製造。
把握AI浪潮、優化記憶體製程:投入高效能運算與車用AI記憶體研發,建立「製造-數據-永續」新競爭力。
CRIF強調,台灣集團的長期競爭力不僅在技術升級,更在於「系統性韌性」的建立。當製造、數據與永續形成良性循環,台灣企業的全球影響力將更為深遠。
(資料來源:CRIF TAIWAN《2025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