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城市化之對比

⊙謝田

美國的城市化進程跟其他發達國家一樣,很早就完成了。2010年人口普查表明,美國人繼續喜歡低密度的生活方式,郊區和遠郊比市中心的人口增長要快。美國城市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4,1/4居住在鄉下。但城市人口的大多數都住在郊區,不到一半在中心城。

1800年代,工業化導致美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許多製造業工人被迫住在城裡。城市擁擠,用水和下水道都有問題,衛生狀況差,水源經常汙染。燒煤油的火爐導致的火災,會讓上百居民一夜間無家可歸。

1906年,作家辛克萊(Upton Sinclair)寫了本小說叫《城市叢林》(Jungle),描述了屠宰廠工人的生活,不但工作條件糟,他們切割包裝的肉類也很糟。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當局不得不通過法律,美國食品工業從此變清潔了。

美國內戰之後,城市拔地而起,摩天大樓和交通系統使城市越變越大。1870年時,只有兩個城市的人口超過50萬,到1900年就有6個,包括3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紐約、芝加哥、費城。

來美國的新移民也湧向大城市的貧民區。「中國城」、「唐人街」就是那時興盛起來的。除了「中國城」,美國城市還有「小義大利」、「小波希米亞」、「德國城」等各族裔聚集的地方。

中美城市化的差異

中美城市化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是政府好大喜功的推動,後者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在一窩蜂的城市(鎮)化之後,中國民眾開始質問,為什麼要城鎮化?

城鎮化是為了百姓的幸福,還是為了面子工程?城鎮化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還是對農民的再次掠奪?城鎮化倉促推進,是黨官政績的需要,還是社會統籌發展的最佳路線?還有,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嗎?

城鎮化並不一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許多拉丁美洲和南亞國家,經濟停滯不前,但城市化率卻仍在提升。城市化本身只是工業化的結果,而未必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城鎮化率提高,將有相當數量農村人口轉到城市,按中國目前就業的狀況,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些新增的勞動力。

中國農村怎麼還能繼續「城市化」呢?城市就業消化不了,農村也會勞務短缺。中國沒法實施美式大規模、全面機械化的農業作業。放棄手工作業,7億農民去哪裡討生活?

說城鎮化導致購房消費,也像天方夜譚。統計顯示,農民工在城鎮的自有住房擁有率是0.7%。高房價城市居民都難以負擔,農民工哪來的購買力?

日本與韓國等成為發達國家後,隨著城市化率的上升,貧富差距普遍縮小,基尼係數不到0.4,日本和台灣甚至低於0.3。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已超過0.6,過去20年的城市化導致社會矛盾如此尖銳,繼續放任,城市化不但不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反而會成為社會發展的破壞力量。──本文轉自《新紀元周刊》◇

延伸閱讀
陸經濟風暴衝擊 澳降息至歷史低點
2015年05月05日 | 10年前
勞動力老齡化 陸經濟喪失活力
2015年05月04日 | 10年前
陣痛與迷茫:中國城市化的窘境
2015年04月28日 | 10年前
羅傑斯:陸股市泡沫或波及台灣
2015年04月16日 | 10年前
李克強公開承認陸經濟陷困境
2015年04月15日 | 10年前
美專家:中國國企改革前景黯淡
2015年04月16日 | 10年前
陸當局治汙不力 維穩難度增
2015年04月13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