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痛與迷茫:中國城市化的窘境

中國城市化已經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AFP)
中國城市化已經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AFP)

【記者許蒔/綜合報導】

日前,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中國城市化」主題報告,分析了城市化對經濟的影響,將中國過去30年間的城市發展稱作「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過程,並坦言其「造成的障礙成為未來發展的難題」。報告顯示,中國城市化已經面臨前所未有的窘境。

既有城市化發展模式宣告終結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報告前言內容說: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是「以廉價出口、低價勞工、低價土地和低水準的環境保護要求」支持的,但中國目前「需要一個新的城市化模式來適應未來新的經濟成長模式」。

針對城市規模、發展模式、人口構成和城市管理方面,報告指出,中國城市有2.7億流動人口,城市的管理者「缺乏和周邊地區合作的動力,城市間少配合多競爭,重複建設造成效率低下和浪費,城市財政過度依賴土地出讓,稅收財政結構不合理」。此外,城市居民缺乏城鎮建設規劃的參與途徑,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過大。

「攤餅式發展」致浪費與不公

報告認為,中國城市化以行政區劃主導,居民工作生活半徑過大,導致中國特大型超級城市交通堵塞嚴重,對未來發展形成障礙。這種被專家稱為「攤餅式發展」的城鎮化模式,只求規模,不管城鎮功能是否科學、合理,造成嚴重的浪費。

旅美中國學者程曉農則將其形容為「權力經濟的特點」,即小城鎮依附於地方政權,沒有任何經濟和產業規劃。他說:「很多中國的小城市經濟其實就是圍繞政府的消費。有幾個縣合併,那個城市馬上就垮掉了,因為他的服務業就是圍繞政府和政府人員的消費。這是非常中國特色的問題。」

早在2013年,外媒《時代報》就認為「中國的城市化正在成為一場噩夢」。當年為避免房地產經濟過熱,政府對所有住房買賣徵收20%的資本收益稅,但公民擔心稅款打進價格猛購住房,導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價高得離譜,政府則不斷投資建高樓。怪圈使城市化成了大眾的惡夢。

戶籍制度製造城鄉矛盾與差距

報告引用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在所謂「改革開放」的30年間,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5倍增加到3.1倍。對於中國城市化的弊病,程曉農認為最大的障礙是戶口制度,使得進城工作的人無法在城市長期留下來,年齡大了之後就只好回農村,黃金時代獻給城市,等於是剝奪農村。

此外,法廣還指出,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居民密集的居住區面臨變成貧民區的危險。當外來人口不想在政府所設定的新開發住區生活時,新城區會變成鬼城,如同內蒙古的鄂爾多斯。

針對中國城鎮化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和傷害,一位中國網路作家表示:「在東亞各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居民一般都因土地的升值而成為受益者;但在中國,城鎮化卻加劇了城鄉收入的差距,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他坦言:在中國,「農村是城市化受害者,因為他沒有土地產權,一旦徵地就被拿走。這也是中國城市化潛藏的一個問題。」◇

延伸閱讀
長江沉船事故 官媒把喪事辦成喜事
2015年06月08日 | 10年前
中國留學生作弊案的啟示(下)
2015年06月07日 | 10年前
陸進出口持續雙降 突顯內外需萎靡
2015年06月08日 | 10年前
日學者:理性解決中日問題
2015年06月08日 | 10年前
中國太陽能產品繞道傾銷 歐盟調查
2015年06月07日 | 10年前
中共「麵包契約」正失靈
2015年06月03日 | 10年前
中國留學生作弊案的啟示(上)
2015年06月07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