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能成為經濟動力?

中國的城市化其實是「偽城市化」。上億農民雖然進了城,卻沒有成為城市市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網路圖片)
中國的城市化其實是「偽城市化」。上億農民雖然進了城,卻沒有成為城市市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網路圖片)

⊙謝田

中國經濟陷入停滯,許多人在思考新的增長引擎,城鎮化被認為是一個動力,可以擴大內需。《人民日報》說今年中國經濟萌發質變,據他們「測算」,一個農民轉化為市民,消費需求將增加1萬多元。

可是,如果農民工的月收入才1000來元,每年消費1萬意味著他必須把所有的收入都花掉,一個子兒不剩,才能合乎黨的要求。中國的城鎮化,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它能擴大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嗎?

什麼是所謂的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也稱城鎮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在城市聚集、鄉村轉變為城市(鎮)的過程。對當今社會來說,這是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生產力發展,農村人口流向城鎮,城鎮數量增加,就是城市化的過程。

城市化的主要標誌,是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三產業,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擴大。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到20世紀中葉,200年間,西方國家基本實現了城市化,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在70%到90%之間。

當然,發達國家的人住在鄉村,並不意味著他是農民。比方美國人口25%住在鄉村,但只有3%的人口是真正的農民。

20世紀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出現了市郊化(suburbanization)及遠郊化(exurbanization),即大批居民從市中心地遷往郊區、遠郊。發達的交通工具使移居郊區成為可能。

據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半住在城市之內。聯合國的城市化趨勢報告表明,世界城市人口持續上升,農村人口持續下降。1950年,世界人口的70%在農村,30%在城市;到2050年,預計70%在城市,30%在農村。

中國的城市化

中共建政前30年,中國的城市化非常緩慢。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上升到41%,發展中國家由16%上升到30%,中國僅由11%上升到19%。原因在於,中共刻意阻擋城市化的自然進程,他們把農民拴在土地之上,以維持其高壓統治,並製造了城鄉的巨大差別。

中共甚至逆天而行搞「反城市化」──如文革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城鄉差別導致中國的「二元社會」,城鄉隔離、相互封閉,阻止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

1978年以後,城鄉壁壘鬆動,因為國人的創業精神在被壓抑了幾十年之後,終於迸發了出來。鄉鎮企業的發展,使小城鎮迅速擴張,農村人口也就地「城市化」。中國城市化的發軔,實際上是中國農民解放自己,通過鄉鎮企業的路,自己衝過來的。

雖然官方報告說2011年的城鎮化率是51.27%。但中國的城市化跟世界各國相比,其實是「偽城市化」。城市化的質量不高,上億農民雖然進了城,但卻沒有成為城市市民,處於「半城市化」的狀態,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

再者,中國城市化布局混亂、擴張盲目,不顧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中國600多座城市有400多缺水,其中100座嚴重缺水。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如環境汙染、交通擁擠、房租昂貴、失業上升,已經開始浮現。──本文轉自《新紀元周刊》◇

延伸閱讀
陸經濟風暴衝擊 澳降息至歷史低點
2015年05月05日 | 10年前
勞動力老齡化 陸經濟喪失活力
2015年05月04日 | 10年前
陣痛與迷茫:中國城市化的窘境
2015年04月28日 | 10年前
羅傑斯:陸股市泡沫或波及台灣
2015年04月16日 | 10年前
李克強公開承認陸經濟陷困境
2015年04月15日 | 10年前
美專家:中國國企改革前景黯淡
2015年04月16日 | 10年前
陸當局治汙不力 維穩難度增
2015年04月13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