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與水花交織 屏東定遠社區的滇緬潑水祈福

在屏東定遠社區,以一場潑水祈福活動畫下句點。從六月的私嚐場、七月的食農體驗,到九月的滇味尋香與潑水節,社區透過「滇緬WAY」系列活動,讓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日常被更多人看見。
少數民族的服裝與儀式
走進活動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身身繽紛的傳統服飾。女性的衣裙上有繁複的織紋與亮麗的色彩,髮間插著花飾,耳邊垂著銀飾。男性則以簡潔的上衣與腰布展現民族風情。這些服裝不是單純的演出道具,而是族群身份的象徵。
攝影家周永田說,他在拍攝時常被服裝吸引:「線條和花紋在舞蹈的動作中很有生命力。當舞者轉身,衣擺與扇子就像一幅動態的畫。」
儀式的核心是潑水。年輕人、長者,甚至小孩,手裡捧著銀碗或竹筒,把清水潑向彼此,也灑向佛像。這動作象徵洗去一年的不順,迎接新年的祝福。
水花裡的笑容
現場最動人的,不只是水花飛濺,而是臉上的笑容。周永田捕捉到一位小女孩,雙手端著碗,小心翼翼地將水倒向佛像腳邊,那份虔誠與純真,讓他印象深刻。
「潑水節最迷人的是笑容,」他說,「不管是被潑得濕透的遊客,還是賣力揮水的舞者,臉上都有一種真心的快樂。有人說『越潑水越發』,我想指的就是這份愉悅和祝福。」
台灣少見的文化場景
潑水節源自印度佛教文化,盛行於東南亞以及中國傣族,是當地的新年慶典。除了潑水,還有拜佛、祈福、舞蹈等活動。對台灣多數人來說,這樣完整呈現的文化節慶相當少見。
許多參與者直呼驚喜。有人說這讓他回想起雲南的家鄉,也有人感受到跨越地域的熟悉感。定遠社區透過活動,把在地的滇緬族群歷史和生活習慣,轉化成一場能被大眾參與的文化盛事。
市集與日常的交流
活動現場不只是舞台,還有社區媽媽與職人的市集。她們穿著族服,販售手工藝與料理,也分享織布或飲食的故事。這些交流讓參與者理解到,文化不是單次表演,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觀眾不只是看熱鬧,他們會停下來問,這個花紋有什麼意思?這道菜是什麼做的?」周永田說,「這才是真正的互動,文化就在這些對話中慢慢延續。」
一場屬於社區的祈福
活動最後,大家互相揮灑清水,彼此笑鬧著,也彼此祝福著。這場潑水祈福,展現了社區的凝聚力。參與其中的不只是滇緬後裔,還有在地居民與遠道而來的旅人。
「我覺得這是台灣很美的一面,」周永田說,「不同族群的人一起參加一場少數民族的節慶,沒有隔閡,只有笑聲與祝福。」
在屏東定遠社區,滇緬WAY的活動不只是節慶,更是文化傳承的展現。服裝的細節、舞蹈的動作、祈福的水花、真摯的笑容,構成了台灣少見而珍貴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