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製造業輕服務業 引發經濟惡果

中共的發展戰略一直都是以製造業驅動,而對服務性行業投入不足。中國工廠示意圖。(STR/AFP)
中共的發展戰略一直都是以製造業驅動,而對服務性行業投入不足。中國工廠示意圖。(STR/AFP)

【記者許蒔/綜合報導】

中共的發展戰略一直都是以製造業驅動,而對服務性行業投入不足,甚至民企、外資進入服務業面臨著高度管制。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持續到今天,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和內需疲軟,如今中國經濟持續下行,而中共卻無法解決目前的經濟困局。

近期中共黨魁在一次工作會議上,罕見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推行新能源和人工智慧。不久,中共發改委發布所謂的基金投向指引草案,明確要求政府投資基金在新興產業領域。

不過翻開歷史,從「中國製造2025」到所謂「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無一不是在中共黨魁政策大力支持下推動執行的。目前,中共對製造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的投資,仍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尤其是中國各個省市都在推動地方各類先進製造業,且不斷追求擴大規模。

然而中共當局對製造業的過度投資,已導致了中國製造業嚴重的產能過剩。2024年,中國幾乎各行業的存貨率明顯增加,特別是電動車市場的快速膨脹,導致市場供需失衡日益嚴重。由於產能過剩和內需疲軟,如今中國陷入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對製造業投資的過度依賴問題變得更加緊迫。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樊家忠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一向都是計畫經濟,政府對經濟的產業發展有很多的規劃,有很多指導棋,控制它的方向競爭,還有控制它的資金等等,基本上就是大躍進的思維,政府就是要主導產業的發展。」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認為,「製造業的問題,就是它必須依賴出口,依賴國外消費能力,來支持本國的生產跟就業、出口這些結構。也就是說,問題一直都是中國的生產結構跟消費結構不一致,有落差。」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說,「過度競爭變成外銷市場越來越困難,對中國經濟的情況不利,加上中國人口高齡化,勞動成本也上升,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競爭能力上,確實已經出現一些疲態,可能會顯得更加的力不從心。」

上個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記者會上,美國財長貝森特特別提到,「中國是現代最不平衡、最失衡的經濟體。」、「可能需要一些外部刺激來促使中國改變。可能是更多的關稅。」

而關稅對中國製造業外銷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樊家忠認為,這將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邱萬鈞則預期,受美中貿易戰影響,以及在歐美國家可能對中國進行聯合圍堵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產業會產生更大的壓力,逼得中國投資不得不放緩。◇

延伸閱讀
醫美手術致洗腎 患者控診所卸責
2025年09月04日 | 4天前
中共「炫武」後 國防軍工股大跌
2025年09月04日 | 4天前
金正恩帶女兒訪中 引接班猜測
2025年09月04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