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費占GDP 2% 北約首次全達標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週三(8月27日)公布的年度數據顯示,2025年將是這個跨大西洋軍事同盟史上首次32個成員國全體達到「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毛額(GDP)2%」的既有目標 。
同時,2025年北約軍費支出總額估算將達1.588兆美元(約新台幣49兆元),其中美國支出約9,800億美元,占總額六成以上,歐洲與加拿大合計約6,080億美元 。去年,北約32個成員中有超過10國未能達到2%的目標。
新目標:GDP的5%
在今年6月荷蘭海牙峰會上,北約領導人同意更具雄心的目標:在2035年前把防禦相關支出提高至GDP的5%,其中3.5%用於「核心國防開支」,另外1.5%用於基礎設施與網路安全等相關領域。
新協議是北約的重要里程碑,並被視為美國總統川普持續支持北約盟國的重要條件之一。
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各國領導人被迫大幅重新評估來自莫斯科的威脅,北約也因此重振國防開支。
根據北約報告,波蘭是國防開支占經濟比重最高的北約成員,達4.48%;其次是立陶宛4%,以及拉脫維亞3.73%。這三國是目前已達到北約新標準的盟國。
其餘支出占GDP比重超過3%的國家,還包括愛沙尼亞(3.38%)、挪威(3.35%)、丹麥(3.22%)與美國(3.22%)。
德國將成歐洲軍費成長主力
根據北約估算,德國計畫在未來四年內,將年度國防預算翻倍至1,620億歐元(約新台幣5.8兆元),並承諾每年撥出90億歐元用於支援烏克蘭。這意味著德國將在歐洲各國中扮演領頭羊角色,成為推動軍費增長的主要引擎。
美國部署或轉向亞洲
美國依然是北約軍費的最大出資國,2025年國防支出估算達9,800億美元,約占聯盟總額的62%。然而,美國國防部正在檢討全球兵力部署,並警告可能會縮減在歐洲的駐軍,以便集中資源在應對中共日益加劇的軍事威脅。這反映出美國希望歐洲盟國承擔更大防務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