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法跨國普度| 祭品法國麵包、紅酒上桌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在基隆的法國公墓致詞,以莊嚴儀式追思法國軍人。(法國在台協會臉書)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在基隆的法國公墓致詞,以莊嚴儀式追思法國軍人。(法國在台協會臉書)

文/記者陳秀媛

黃曆7月各地普度好兄弟,清法戰爭紀念園區舉辦中元普度儀式,悼念清法戰爭犧牲的官兵,祭品除了三牲四果,還有法國麵包與紅酒。民眾扮演法國軍官,上演一場另類跨國普度追思。

基隆的法國公墓現為基隆市定古蹟「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正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跨國籍中元普度,已成為一年一度文化傳統。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表示,法國歷史上雖曾遠征多國,卻只有在基隆,每年會以莊嚴儀式追思法國軍人,這座公墓不僅是歷史遺址,更是臺法之間的精神連結與友誼。

基隆市政府表示,這場跨國性普度,讓異鄉靈魂在這片土地上感受撫慰,不僅紀念法國軍人,也紀念戰爭罹難的清軍將士,展現基隆以文化延續歷史、以儀典凝聚情感的力量。

基隆法國普度融入異國元素,民眾扮演清法戰爭的法國將軍。(法國在台協會臉書)基隆法國普度融入異國元素,民眾扮演清法戰爭的法國將軍。(法國在台協會臉書)

紀念碑前方擺放法國麵包、紅酒、外幣等,紀念清法戰爭陣亡將士。(法國在台協會臉書)紀念碑前方擺放法國麵包、紅酒、外幣等,紀念清法戰爭陣亡將士。(法國在台協會臉書)

鷄籠中元祭 百年傳統 慎終追遠

全臺歷史最悠久、傳承至今已171年的鷄籠中元祭,在黃曆七月初一於開基老大公廟舉行「開龕門」儀式,晚間則於海洋廣場舉辦「開燈祈福」活動。

「開龕門」為中元祭重要傳統科儀,輪值主普宗親會備妥三牲、菜碗、果品與財帛,循古禮祭祀後,再以鑰匙開啟龕門,並於登記簿上寫下代表人姓名與時辰,象徵老大公及好兄弟重返人間共享供養,也意味今年鷄籠中元普度祭典正式啟動。

鷄籠中元祭自1855年起源至今,是臺灣第一個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文化資產。自724日開燈夜起,陸續展開開龕門、豎燈篙、迎斗燈、放水燈等系列祭儀,直至922日(黃曆八月初一)「關龕門、交接手爐」畫下句點,每項儀式都蘊含追思慎終、延續傳統的意義。

鷄籠中元祭「開龕門」儀式。(基隆市政府提供)鷄籠中元祭「開龕門」儀式。(基隆市政府提供)

相關活動內容及交通管制資訊,歡迎關注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官方網站(https://www.klccab.gov.tw/)及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171年鷄籠中元祭 主燈點亮港都夜空
2025年08月24日 | 24天前
傳承167年 鷄籠中元祭防疫中開啟
2021年08月05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