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銀新增貸款 廿年首度下降

據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布數據,7月新增貸款減少了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2千億元),是該數值20年來首次下降。同時,整體信貸增速也放緩,顯示消費者和企業借款人需求疲軟。
由於銀行多在6月衝刺季度目標,使7月通常成為貸款淡季,彭博社此前預估7月新增貸款中值會落在3,000億元,《華爾街日報》則預估會是2,700億元。
中共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7兆元,但1至6月的累計增加為12.92兆元,顯示7月的新增貸款淨減少了500億元,是自2005年7月以來首次萎縮,表明借款人紛紛提前還款。
此外,7月人民幣貸款餘額268.51兆元,年增6.9%,創下歷史新低,分析師此前預期增幅為7.0%;人民幣存款餘額320.67兆元,年增8.7%。這些數據加劇了市場擔憂,在房地產市場低迷持續數年,並毫無觸底跡象之際,中國家庭和企業已變得更加不願意貸款。
中共也擔憂7月分的數據引發不良反應,央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已公開刊文,提前警告分析師不要「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讀數波動」。
北京推貸款貼息救消費
中國內需疲軟,官方12日首次推出個人消費貸款、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以提振消費,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13日上午還召開記者會說明政策內容。
中共財政部副部長廖岷稱,就個人消費貸貼息政策而言,目前規定貼息對象為居民使用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於消費的部分,貼息比率為1個百分點,大概為當前商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利率的1/3,累計貼息有上限,政策實施期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財政部舉例,一名消費者使用個人消費貸款20萬元用於家裡裝修、購買家具家電,假設消費貸款年利率3%,必須支付利息6千元;經過1個百分點貼息後,可減少利息支出2千元。
儘管多家陸媒引述專家意見解析這波政策方案有助於釋放消費潛力,但許多網友並不看好這一政策:「問題是,老百姓差的真是這點利息嗎?差的是——敢貸款消費的底氣!」、「這個招感覺蠻無聊的,居民需要增加收入,而不是槓桿。」、「國補之後,貼息來了,讓你貸款提起勁去消費,不過很多人缺的不是利息,缺的是本金啊!」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助研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官方這個政策是變相的降息,現在中國陷入所謂流動性陷阱,再多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都無法有效刺激消費。「最近不管是CPI或PPI都在持續衰退,PMI和NMI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低於50%的榮枯線,這很難靠短期的政策扭轉。」
「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提到,貼息資金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各負擔90%、10%。王國臣表示,現在中國的債務已經非常沉重了,這種財政貼息還要花政府的錢,等於增加債務;另外後續銀行的呆帳可能會持續上升。
中國資深資本界人士徐真對《大紀元》表示,這個政策就是讓百姓個人負債,加槓桿來救中共的經濟,但對消費的拉動作用不大。可能有些單位需要用這筆錢,比如說是借新還舊,因為它利息低,可以把以前高的利息還掉,還有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錢不會投到消費市場去拉動經濟,還在金融系統裡面,「很多居民家庭的負債率本來就高,如果不是剛性的需求,他不會去借款的。」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也認為政策刺激的力度很小。「中國的住戶存款近年大幅攀升至超過160兆元,相當於GDP的120%以上。大量的有錢人不願意花錢。這個消費貸款貼息只是一個點,還有限額,對渴望消費的人支持力度很小;而對於有錢人,有錢他不花。這個貸款沒有意義。」
王國臣指出,中共政策經常互相打架,一方面在刺激消費,另外一方面則在壓抑消費,例如上個月的禁酒令。現在要搞消費貼息,但到9月1日要全面強繳社保,可能會讓整個中國的消費斷崖式下跌。再加上因美中貿易戰,出口時間提前,上半年幾乎把下半年的消費動能或經濟成長動能都消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