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賢明:20%關稅是預期高標但非終局 台灣GDP成長樂觀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資料照)(記者侯駿霖/攝影)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資料照)(記者侯駿霖/攝影)

【記者侯駿霖/台北報導】

美國白宮網站週四(7月31日)修改各國關稅,台灣稅率為20%。中經院院長連賢明1日指出,該稅率雖落在中經院原先預期15%至20%區間的「高標」,但他認為,台灣還在打季後賽,這並非最終稅率的定案,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仍有望「保3」。

連賢明受訪時指出,20%的關稅數字確實高於許多人期待,國人最擔心的莫過於比主要競爭對手日本、韓國的稅率還高。不過,他強調,目前關於台灣方面承諾的對美採購、投資及市場開放等配套細節均未公布,因此,中經院研判這並非最終稅率。

連賢明進一步說明,所有談判的最終結果,都必須由美國總統川普親自確認後,才會對外做最後決定。在此之前,任何數字都可能存在變數。

對於20%關稅是否衝擊台灣今年經濟表現,連賢明強調,目前國內外各大智庫對台灣今年GDP的預測,幾乎沒有低於3%的。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約5%、第二季約8%。他說,除非下半年都有嚴重負成長,否則全年應在3%以上。

媒體問及,台灣是否將半導體232條款合併談判,以爭取與日韓拉近差距至15%?對此,連賢明表示,他相信談判團隊都有把所有因素納入考量,因為日本談判結果似乎包含類似「最惠待遇」的安排,歐盟也將此議題納入談判,但詳細內容仍須等待正式談判結束後,才會由官方對外公布。

「季後賽」比喻談判進程 點出台灣兩大挑戰

面對台美談判進度落後的質疑,連賢明認為,這場多邊談判如同「季後賽」,有些隊伍打得快、有些打得慢,不能因為別隊先打完,就論斷還在場上的隊伍已經輸了。他表示,「臺灣目前還沒有結束談判」。

連賢明也點出台灣談判進程較慢的兩大關鍵因素,首先是外交限制,許多國家的談判代表能夠直接與川普總統對話,但台灣受限於外交現實,無法做到這一點,所有談判結果都必須「過一手」,在時間上較為不利。

其次是美方策略考量,連賢明認為,美方前陣子的談判重點是中國,為避免局勢複雜化,不希望在與中方談判時,將台灣這個變因再加進來,這也造成了台灣談判時程比其他國家延後。

連賢明說,美方已清楚訂下8月7日為新稅率正式實施的日期,代表台灣仍有時間進行最後的努力,他呼籲外界多點耐心。

7月PMI連續2個月緊縮

中經院1日表示,由於觀望對等關稅、半導體關稅以及進口汽車關稅最終結果,今年7月經季節調整後的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月減1.6個百分點,已連續2個月緊縮。

中經院指出,製造業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雙雙呈現緊縮加快趨勢,2項指數分別續跌1.7個與1.9個百分點至45.4%與45.1%,目前少量客戶訂單已移轉到關稅出爐的東南亞國家,再加上關稅與匯率不確定性,供應鏈多採取低庫存策略、以降低風險。◇

延伸閱讀
懸缺1年 政院提名4位NCC委員
2025年07月31日 | 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