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瀉怎麼辦?中醫對症化解

經常腹瀉可能與身體能量失衡,或是代謝紊亂有關,可從飲食與針灸做調理。(123RF)
經常腹瀉可能與身體能量失衡,或是代謝紊亂有關,可從飲食與針灸做調理。(123RF)

文/王佳宜

經常腹瀉可能與身體能量失衡,或是代謝紊亂有關。中醫根據成因,將腹瀉分為多種類型,並針對不同類型採取相應的治療方式,本文在此分別介紹和做進一步說明。

中醫認為,人體無法正常代謝或排出的油脂、廢棄物,會促使水液代謝異常,在體內聚積形成「溼氣」,進而造成消化不良、排便不成形,溼氣體質分為下列兩種腹瀉類型。

■ 寒溼型腹瀉

寒溼體質的腹瀉是寒冷和溼氣過重引起的,多出現在吃了生冷食物後,症狀有腹痛、大便如水狀、無食慾、畏寒等,甚至同時伴有發熱症狀。

美國紐約北方醫學中心行政總裁楊景端建議,寒溼型腹瀉可服用藿香正氣散或保濟丸。研究顯示,藿香正氣散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活性,能緩解寒溼腹瀉;保濟丸含有藿香、薏仁等藥材,用於舒緩腸胃不適。

溼熱型腹瀉

體內有溼氣夾雜熱氣,往往與發炎有關,出現肛門灼熱疼痛、大便軟黏且味臭。楊景端建議,溼熱型腹瀉可服用黃連素或葛根芩連湯,以達清熱化溼、調理腸胃目的。

單獨服用黃連素,或與蒙脫石、益生菌、維生素B一起服用。葛根芩連湯出自《傷寒雜病論》,能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對於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有效。

七面向判斷自身溼氣

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國斌表示,可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測溼氣是否過重。

1. 皮膚:指縫、掌心、腳趾或腳掌出現汗疱疹。

2. 四肢:傍晚時四肢腫脹,尤其腳脹嚴重,甚至有鞋襪緊繃感。

3. 腹部和下肢:溼氣下沉,下肢或下腹感覺像泡在水中。

4. 腸胃:溼氣重食量減少,胃部飽脹。

5. 大便:黏著馬桶,排便不易一次排乾淨。

6. 生殖系統:女性分泌物增多,陰道易感染;男性胯下發癢,或尿道發炎。

7. 精神狀態:未進行繁重工作,身體仍感疲憊,尤其早晨起床或午後易疲倦、身重。

脾虛型腹瀉

中醫認為,消化道屬於脾臟能量系統,脾虛會引起腹瀉,嚴重時可能導致潰瘍性結腸炎;脾虛型腹瀉症狀包括大便稀溏、排便次數多、經常腹痛、身體乏力等。

建議服用參苓白朮散,具健脾益氣效用。使用參苓白朮散單獨治療或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有明顯效果,而且不良反應少,聯合治療也優於單獨西藥治療。

肝脾失衡型腹瀉

日本中醫師甄立學(RITSUGAKU KEN)表示,如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西醫稱為「大腸激躁症」,此症與肝、脾兩臟最為相關,即是肝脾失衡型腹瀉。

中醫概念中的「肝」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比如多慮、緊張、壓力造成肝鬱(肝能量運行受阻),因而損傷脾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祕等症狀,此時可服用柴芍六君子湯。分析顯示,中草藥改善大腸激躁症症狀比例,高出安慰劑組76%。

除了接受中醫治療,患者還要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可做紓壓活動,如:打坐、瑜伽等。

針灸能緩解腹瀉

針灸也是緩解腹瀉方式之一,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上巨虛、天樞等。曾經有一項研究將90位大腸激躁症患者,分為特定穴位組、非特定穴位組和非穴位組,進行針灸治療。

結果顯示,特定穴位組和非特定穴位組的綜合症狀緩解率為46.7%,非穴位組為26.7%,顯示穴位針灸具有治療大腸激躁症的潛在臨床意義,但後續仍需更大型的臨床試驗來驗證。

另外,也可採用艾灸,即通過點燃乾燥艾草產生的熱力來溫燙穴位。動物實驗顯示,艾灸能調節腦腸作用,減輕內臟敏感度,抑制腸道發炎,還能調節免疫,達到良好鎮痛和止瀉效果。

慢性腹瀉飲食調理

甄立學指出,飲食調理是預防和治癒慢性腹瀉的關鍵。日常飲食宜保持清淡,選擇低糖、低油、溫熱、易消化食物,而米湯、淮山粥等食物非常適合腹瀉患者,在此推薦一道粥品。

【淮山蓮子粥】
食材:淮山(乾)30克、蓮子30克、糯米30克。

作法:將淮山、蓮子、糯米洗淨,最好浸泡過夜;淮山掰成小塊,與蓮子、糯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以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約1個半小時,直到淮山、蓮子煮爛為止。每天空腹食用1~2次。

飲食和生活小叮嚀

楊景端提醒,外出旅行時,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確保肉、蛋和海鮮澈底煮熟,切勿飲用生水,要勤洗手;一旦發生腹瀉或嘔吐時,要增加飲水量,補充身體水分。

此外,服用益生菌、維生素C增加抵抗力;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藍營籲總統內閣改組、順應新民意
2025年07月28日 | 6天前
關稅未決 台6月景氣燈號續亮綠燈
2025年07月28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