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金色聖堂 拜占庭風聖馬可大教堂

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面前廣場的積水倒映著聖馬可廣場。(Irina Demenkova/Shutterstock.com)
義大利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面前廣場的積水倒映著聖馬可廣場。(Irina Demenkova/Shutterstock.com)

文/記者陳遇

聖馬可大教堂位在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旁著名的聖馬可廣場上,和一旁的總督宮、聖馬可鐘樓等建築物共同形塑出文藝復興的廣場。據說,拿破崙在18世紀來到威尼斯時,讚歎這裡是「歐洲最美的客廳」。

從黎明至黃昏時,聖馬可大教堂(St. Mark's Basilica)外牆上的馬賽克總是閃爍著金色光芒,不斷變化著色澤。而不斷改變的日照光線,似乎為這些描繪宗教日常的馬賽克圖形帶來變化無窮的視覺效果。

這些馬賽克最早創建於1071年,經過8世紀的擴展,現今教堂約有多達9,500平方碼(約8千平方公尺)的面積布滿馬賽克裝飾,從內部延伸到外部,綜合了最初拜占庭風格和義大利本土的設計。

這座富麗堂皇的教堂展現的是威尼斯商人的富裕和權力。除了馬賽克之外,教堂其餘空間幾乎都是用金色來裝飾的,因此11世紀以來,人們習慣稱聖馬可大教堂為「金色聖堂」(Chiesa d'Oro)。

絢爛的日出更加突出聖馬可大教堂的建築與其崇高的藝術造詣。(Catarina Belova/Shutterstock.com)絢爛的日出更加突出聖馬可大教堂的建築與其崇高的藝術造詣。(Catarina Belova/Shutterstock.com)

聖馬可大教堂的威尼斯和拜占庭風格設計在建築物外牆上形成有趣的對比。(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的威尼斯和拜占庭風格設計在建築物外牆上形成有趣的對比。(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

建築呈希臘拜占庭風格

聖馬可大教堂最早建於832年,原址位在總督宮旁,教堂內存放威尼斯的守護聖者——聖馬可的遺體。然而,當時的建築本體在10世紀的一場大火中損毀了,為了紀念原本的教堂,威尼斯人在原址附近新建一座鐘樓(聖馬可鐘樓)。期間經過多次重建與毀損,現在的教堂則是在1063年開始重建的,並經過了數世紀的修建和改建後,才成為今天所知的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呈現出的希臘拜占庭風格,被認為是受到了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Church of Hagia Sophia)的前身所影響,伊斯坦堡是當時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而聖馬可大教堂可說是西亞文化傳入西歐的歷史見證。

聖馬可大教堂西側立面的馬賽克圖畫,描繪耶穌基督的故事和聖馬可的事蹟。(Marco Rubino/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西側立面的馬賽克圖畫,描繪耶穌基督的故事和聖馬可的事蹟。(Marco Rubino/Shutterstock.com)

聖馬可大教堂其中一座拱門上的馬賽克圖畫。(Mikadun/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其中一座拱門上的馬賽克圖畫。(Mikadun/Shutterstock.com)

義大利拜占庭風格典範

教堂的建築物大致上可分為上、下兩層,以及最上方的大圓頂。下層由五個大拱門組成了入口的門廊,半開放的門廊成為緩衝教堂內部和室外廣場的中介空間,邀請著經過的人們進入。在大拱門之上,三層鍍金鑲嵌畫描述聖經中的故事,最外層19世紀的馬賽克作品講述最後的審判,構成聖馬可大教堂最顯眼的立面。最上方木製的圓頂混合著早期的哥德式結構,將教堂帶向天際。

教堂內部是早期希臘式的十字型平面,十字的水平和垂直軸線等長,將內部切分成三個大殿,而十字以外的角落則作為小禮拜堂或供神職人員使用的空間。從大門一進來,陽光從圓頂和牆角高處射入,照在布滿牆面和天花板的馬賽克鑲嵌畫上,整座教堂彷彿沐浴在金色光芒之中。

今天的聖馬可大教堂被譽為義大利拜占庭風格的典範。經過數百年的修建和點綴,在這裡可以找到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類型的藝術和建築構造,也讓聖馬可大教堂的結構獨具一格。例如:在教堂的立面上,古典時期的雕像和圓柱豎立在大拱門旁,而拱門本身則由6~11世紀流行的細窄條狀羅馬風格的雕刻裝飾。而教堂內大量的馬賽克則同時反映威尼斯和拜占庭的風格。

銅製的聖馬可之馬是古代原物的複製品。原本的聖馬可之馬是從君士坦丁堡競技場運回來的,現在保存於教堂內部。(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銅製的聖馬可之馬是古代原物的複製品。原本的聖馬可之馬是從君士坦丁堡競技場運回來的,現在保存於教堂內部。(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

聖馬可大教堂外部豐富的雕塑作品。(Anna Yordanova/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外部豐富的雕塑作品。(Anna Yordanova/Shutterstock.com)

十字軍東征與鎮館之寶

然而,聖馬可教堂可不是一般的義大利教堂。這裡有許多古典時期和拜占庭風格的藝術品和珍貴的建築部件,都是從東方原封不動「進口」來的。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第4次十字軍東征。

許多來自威尼斯的十字軍在1204年占領君士坦丁堡後(史稱「君士坦丁堡之圍」),從那裡帶回了許多馬賽克和建築的橫飾帶雕刻、圓柱、柱頭等珍貴藝術品。其中幾項著名的物品像是聖盧卡的聖母聖像(Madonna Nicopeia)、金色祭壇的瓷漆圖案,還有來自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四只銅製的聖馬可之馬,更成為聖馬可大教堂的鎮館之寶。

聖馬可大教堂的一座雄偉壯觀的入口。(JD Photograph/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的一座雄偉壯觀的入口。(JD Photograph/Shutterstock.com)

一座聖馬可的雕像莊嚴神聖地站在教堂上。下方長著翅膀的獅子是他的象徵,也是威尼斯的標誌。(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一座聖馬可的雕像莊嚴神聖地站在教堂上。下方長著翅膀的獅子是他的象徵,也是威尼斯的標誌。(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

十字軍東征帶來的不僅是珍貴的藝術品,更間接促進了文化交流,讓遠在土耳其的拜占庭藝術傳入西歐。像是教堂內其餘的「拜占庭」藝術品和建築物部件,儘管看似是拜占庭風格,卻是由威尼斯當地的工匠巧妙地仿製而成的。

直到1807年,聖馬可大教堂一直被納為威尼斯總督宮的一部分,作為威尼斯公爵的專用禮拜堂。在1797年威尼斯共和國(Venetian Republic)瓦解後,聖馬可大教堂才開放成為威尼斯的大教堂,並由宗主教接管,類似於主教的職位。直至今日,聖馬可大教堂一直靜靜的矗立在威尼斯市中心的廣場上,悄悄訴說著這段數百年藝術交流的傳奇歷史。

——摘編自「The Sublime 'Church of Gold' : St. Mark's Basilica, in Venice, Ital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長著翅膀的獅子是威尼斯的標誌,也是象徵著聖馬可(Bill Perry/Shutterstock.com)長著翅膀的獅子是威尼斯的標誌,也是象徵著聖馬可(Bill Perry/Shutterstock.com)

圓頂描繪了《棉花創世記》中的創世故事。《棉花創世記》是5~6世紀希臘的精美手抄經文,現今普遍認為是在埃及製作。(Sadik Yalcin/Shutterstock.com)圓頂描繪了《棉花創世記》中的創世故事。《棉花創世記》是5~6世紀希臘的精美手抄經文,現今普遍認為是在埃及製作。(Sadik Yalcin/Shutterstock.com)

經過8世紀之久的創造過程,聖馬可大教堂內外共有面積約達8千平方公尺的馬賽克藝術。(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經過8世紀之久的創造過程,聖馬可大教堂內外共有面積約達8千平方公尺的馬賽克藝術。(Viacheslav Lopatin/Shutterstock.com)

聖馬可大教堂的平面配置是基於希臘十字型,十字型的兩邊皆等長。(Mo Wu/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的平面配置是基於希臘十字型,十字型的兩邊皆等長。(Mo Wu/Shutterstock.com)

聖馬可大教堂祭壇細部,記錄著聖馬可的事蹟。威尼斯人於10~12世紀雇用君士坦丁堡的工匠製作這座金色祭壇,上面有超過250塊瓷漆圖案。(Andrea Izzotti/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大教堂祭壇細部,記錄著聖馬可的事蹟。威尼斯人於10~12世紀雇用君士坦丁堡的工匠製作這座金色祭壇,上面有超過250塊瓷漆圖案。(Andrea Izzotti/Shutterstock.com)

聖馬可廣場與聖馬可大教堂,右側則是聖馬可鐘樓。(Paolo Gallo/Shutterstock.com)聖馬可廣場與聖馬可大教堂,右側則是聖馬可鐘樓。(Paolo Gallo/Shutterstock.com)

延伸閱讀
洩總統不公開行程 特勤警遭判刑
2025年07月01日 | 5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