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畫家張家瑋 島嶼之夢描繪臺灣移民

來自新北市的張家瑋,從美術教職轉為全職藝術家,長年以畫筆探索家族記憶、文化認同與生命情感。他認為,古典美術能夠準確傳達情感與精神。(記者曾蓮/攝影)
來自新北市的張家瑋,從美術教職轉為全職藝術家,長年以畫筆探索家族記憶、文化認同與生命情感。他認為,古典美術能夠準確傳達情感與精神。(記者曾蓮/攝影)

文/曾蓮

籌備近2個月,畫家張家瑋在紐約的首次個展「島嶼之夢」日前拉開序幕,以「自由、犧牲與重生」為主題,透過3幅全新作品詮釋在美國的臺灣移民3種人生狀態:初來乍到時對自由的欣喜、為融入社會所經歷的犧牲與委屈,以及多年後在異地落地生根,迎來心靈重生。

來自新北市的張家瑋,從美術教職轉為全職藝術家,長年以畫筆探索家族記憶、文化認同與生命情感。他的創作靈感來自音樂、單車與登山等生活興趣,也深受臺灣原住民族,特別是泰雅族的精神信仰與視覺圖騰所啟發。他認為藝術不只是表達,更是一場與文化、歷史與靈魂的對話。

談及與紐約的緣分,張家瑋分享,他在2018年到訪美國時認識了紐約臺灣社區的僑領人物黃再添,與布魯克林藝站結下不解之緣。2019年他的油畫作品《自由之歌》入圍第5屆新唐人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成為他二度前來紐約的契機。

2025年收到臺美文藝協會的邀請,他來到總督島成為駐村藝術家,並獲得個人展覽的機會。他十分珍惜在美國創作和展覽的日子,希望透過藝術作品與觀眾交流自己對生命的思考。

畫家張家瑋在紐約總督島駐村創作。(張家瑋提供)畫家張家瑋在紐約總督島駐村創作。(張家瑋提供)

因有多年的美術功底,張家瑋對古典油畫技法有一定的研究。他表示,古典油畫「罩染法」(glazing)的層疊效果令人驚嘆。他形容西方肖像畫的魅力在於對眼神與情感的掌握,「好像時間被凍結,畫中的人物正看著你。」

罩染法透過一層層半透明的油彩,營造如皮膚般細膩的肌理與血肉感,技術要求極高。他偏好使用罌粟油調和顏料,因罌粟油透明、慢乾且不易變黃,更能在畫布上細緻的調控光影。

張家瑋強調,唯有深入理解油與色彩的關係,才能讓畫作呈現多層次的生命感。對他而言,古典繪畫不是守舊,而是讓藝術在歷史的光影中不斷發酵與更新。

在油畫的光影表現上,張家瑋以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畫作為例,這位17世紀的荷蘭畫家,以柔光與詩意構圖著稱,也被認為可能使用了「暗箱」(Camera Obscura)輔助作畫,將外部影像以針孔光學原理投影至畫布,捕捉準確的比例與細節。

畫家張家瑋於6月~7月在紐約總督島藝術村TAAC的展廳舉辦個人展覽「島嶼之夢」。(記者曾蓮/攝影)畫家張家瑋於6月~7月在紐約總督島藝術村TAAC的展廳舉辦個人展覽「島嶼之夢」。(記者曾蓮/攝影)

他提及,這種結合科學與藝術的方式,不是投機取巧,而是一種追求極致真實的研究精神。他讚賞維梅爾對光影層次、色彩節制與空間感的掌握,特別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對黃藍對比與景深處理的細膩度——從金屬反光、絲絨皺摺到模糊背景,每一筆都像時間凝結的詩句。「他不只是畫家,更是我創作路上的導師與靈感之源。」

張家瑋認為,藝術是一種流動的時間,一場橫跨文化與情感的深層凝視。他的作品不僅述說著臺灣的故事,也在紐約這個世界舞臺上,尋找屬於自己的發聲與共鳴。◇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