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川普關稅導致的通膨在哪裡?

很多人擔心川普加碼關稅會讓物價上漲﹐但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並未發生,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圖為消費者購物。(Shutterstock)
很多人擔心川普加碼關稅會讓物價上漲﹐但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並未發生,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圖為消費者購物。(Shutterstock)

⊙Jeffrey A. Tucker

數月來,許多甚至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預測,由於川普政府加徵關稅,通貨膨脹會再度出現。這些關稅並非小幅上調,而是大幅提高,將打破戰後70年來低關稅的局面。所有經濟理論都表明,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為進口商品支付的新增關稅,會導致價格上漲。

令經濟學家們尷尬的是,物價上漲的情況卻一直未出現。6月11日,官方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數據,這些數據再次表明,通膨壓力尚未消除,但已降至四年來的最低水準。關稅似乎未帶動通膨產生。

CPI較去年同期上漲2.37%。僵固性消費者物價指數(sticky-price index)較去年同期上漲3.15%,雖然偏高,但已降至疫情封鎖後的最低水準。PPI較去年同期成長2.64%,雖然高於目標值,但仍有顯著改善。

若不考慮年化因素,月度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即時通膨率低於2%。

物價與川普執政的巧合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一切幾乎就在川普就職的當天開始,我還不至於天真到認為這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可以肯定的是,川普的許多行政命令有助於降低物價,他的能源去監管、產品去監管,及對產業的寬鬆政策都具有降低通膨的效應。然而,這種突然的下行趨勢更有可能是因為之前的通膨已被消耗殆盡。

貨幣供應量直到最近才恢復到三年前的水準,之前一度出現收縮。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高利率明顯吸收了大量市場流動性,拜登執政時期的財政刺激已全部耗盡,數兆美元的美元購買力被抽空,因此2025年的美元價值比五年前少了1/4。

悲劇發生了,這令人痛心不已,但大體上已經過去了。我認為這是川普政府最幸運的巧合事件,總統可以居功,即便這功勞可能名不副實。

沒關系,政治就是如此。但很多人確實擔心加徵關稅會讓通膨再度抬頭。但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並未出現,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許多經濟學家現在預測通膨即將發生,從理論上講這是有道理的,但就連我也開始對此心存疑慮。

經濟學預測的能與不能

關稅是個燙手山芋,總得有人來拿。最終買單的要麼是美國消費者、美國商家,要麼是供應商,他們透過價格調整來承擔相關成本。關稅收入不會自動生成,必然會有人付帳。

目前看來,既不是生產者也不是消費者買單,至少就我們所知是這樣。當然,這只是目前的情況,而且這種情況有可能會變,誰也無法確定。

所有這一切都很好的提醒我們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觀點,而這個觀點卻是人人都想忘掉的。那就是:經濟學能夠做出預測,但無法做量化預測,它在提出具體數字和日期方面向來表現糟糕。那些偶爾預測準確的經濟學家,下次肯定會出錯,而少數連續準確預測兩三次的專家,第四或第五次極有可能大錯特錯。

經濟學在質性預測(qualitative predictions,又稱定性預測)方面表現出色。即假設X導致Y,前提是Z保持不變。但是Z從來不是常數,因此,經濟學無法做出可靠的質性預測。

這在當下是如此,過去也一直如此。問題在於,這個觀察結果——任何智力正常的人認為簡單而不容置疑的——卻與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在過去100年裡一直努力做的事情背道而馳。

大多數經濟學派的座右銘是:科學的核心在於預測,預測越精準,就越接近真正的科學。經濟學為此追尋了一個世紀,卻始終未能在彩虹盡頭找到一桶金。

這種觀點很好的代表了學術的傲慢。從根本上說,真正的經濟學是關於人類的選擇,而人類的選擇難以預測。因此,經濟學不可能是量化預測,其預測能力永遠局限於質性分析。超越這一點可能導致經濟學被視為偽科學,這也是當今社會對經濟學的普遍看法。

不過,經濟學家就是無法自拔。他們假裝擁有能夠未卜先知的水晶球而獲得了太多的聲望和職業發展,而所有的人類經驗都表明水晶球並不存在,所以他們不斷嘗試預測市場走向,而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一直在自毀聲譽。

誠然,經濟學家們在量化分析方面是準確的。關稅會在某些領域和特定群體中推高價格,但具體受影響的群體卻難以預測。目前看來,並未波及消費者。

通膨始終是貨幣現象

這裡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就是關於通膨及其定義的問題。新的稅收可能會導致價格上漲,但這與通膨不同。正如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不斷強調和證明的那樣,通膨始終是貨幣現象,更高的通膨意味著貨幣貶值,而不僅僅是某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

我並不支持徵收關稅,但請讓我們客觀的看待實際情況: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川普的關稅推高了物價。到目前為止,關稅的成本主要由進口商承擔,而沒有轉嫁給消費者,或者可能由出口商承擔了關稅,他們擁有足夠的利潤空間,透過降低出口價格來彌補進口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

我們目前缺乏充分的實證數據來全面解釋這個現象。然而,若以預測準確性為衡量標準,曾預言結束低關稅將導致經濟崩潰的經濟學家顯然不在贏家之列。迄今為止,這一事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訓:經濟學家們應該謙遜一點。(小標為編輯所加。原泉編譯)

——作者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德州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評論家與作家,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

原文「Where Is the Tariff Infla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延伸閱讀
「大而美法案」將改寫美移民體系
2025年06月26日 | 1個月前
中國特警演習 竟放狗咬民
2025年06月26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