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治療 部桃助失智長者重拾尊嚴與生活熱忱

喚醒記憶的力量,部桃懷舊治療助失智長者重拾尊嚴與生活熱忱。(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喚醒記憶的力量,部桃懷舊治療助失智長者重拾尊嚴與生活熱忱。(衛福部桃園醫院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曾是補習班老師的王伯伯,現年75歲,居住於桃園市,三年前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與情緒起伏,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的自然老化,沒想到最終確診為失智症。這突如其來的改變,讓家屬手足無措,一度陷入焦慮與無助。在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專業照護團隊的介入下,透過精心規劃的個別化照護計畫,並結合「懷舊治療」這項非藥物照護方式,逐漸喚醒王伯伯過去教書的記憶,也讓他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重新展現教學時期的熱情與神采。

桃園醫院護理師謝乙葳指出,懷舊治療,透過播放老歌、展示舊照片與談論過往經驗等方式,讓患者沉浸在熟悉的記憶中,有助穩定情緒、維持認知功能,提升自我價值感,尤其適用於輕度至中度失智症患者。這樣的非藥物治療方式,不僅有助於延緩病情惡化,也能讓患者在被尊重與理解的環境中活得更有尊嚴。

王伯伯的家屬回憶,初期面對他逐漸遺忘日常瑣事、甚至情緒失控的狀況,感到極大挫折。幸好有護理師與專業團隊提供的照護技巧培訓,包括情緒支持、居家環境調整與認知活動安排等,讓家人學會如何與王伯伯相處,不僅減緩彼此的壓力,也讓照護過程變得更有溫度。

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韋翔說,失智症的早期症狀常被忽略或誤認為是自然老化,包括短期記憶衰退、忘記事物放置地點,或是難以完成熟悉的日常任務。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甚至可能無法辨識至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症的類型繁多,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形式,其次還有血管性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與額顳葉失智症,每種都有不同的病理表現,但共通點都是大腦功能的退化。

目前失智症無法根治,但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結合藥物、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能有效延緩病情發展。王韋翔強調,失智症不只是一個人的疾病,更是整個家庭的挑戰。家屬和照護者往往背負沉重心理壓力,因此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格外重要。

謝乙葳說,面對人口快速高齡化,失智症患者持續增加,社會各界應提高對失智症的認識,推廣預防與早期介入觀念,不僅有助患者保有尊嚴與生活品質,也能減輕照護者的壓力與社會負擔。醫療團隊的細心與耐心,加上社區的資源支持,將是陪伴失智家庭走過漫長照護之路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失智長者路上徘徊 楊梅警協助返家
2025年03月12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