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若納藥品項目 恐引發缺藥潮

圖為藥品示意圖。(Shutterstock)
圖為藥品示意圖。(Shutterstock)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對等關稅議題恐延燒到藥品,川普提到未來將對「藥品」項目課徵關稅。專家表示,若進口到美國的原料關稅提高,進而增加製藥成本,也將反映在終端藥品售價,屆時若健保支付價格低於成本價,該藥品就可能會退出台灣。

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前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表示,雖然部分藥品標示為美國品牌,但在關稅認定上,仍須釐清「美國藥廠」與「美國製造」的差異,究竟哪些會被課高關稅仍然需要釐清。

★相關閱讀:

若美國全面對外課徵關稅,勢必推升全球物價,進而影響美國藥品的製造成本與售價,連帶可能推高台灣進口成本,這也意味著,台灣購買美國藥品可能會變貴,尤其目前自美國進口的藥品多以新藥為主,康照洲呼籲政府必須及早因應。

對於台灣是否再度面臨缺藥風險,康照洲表示,目前還無法評估,希望政府能盡速盤點「美國進口的藥品清單」,評估哪些具替代性,哪些為不可替代。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提到,台灣從美國進口的藥品,目前為零關稅、保健食品則是30%,未來藥品進口成本是否會增加?將與進口到美國原料的關稅是否提高有關,一旦藥品進美國的關稅提高,就會導致原料藥成本上升,一定會導致藥品成本上升。

洪子仁表示,目前美國原料最大的供應來源是中國和印度,若之後印度進口美國的原料關稅被提高,製造成本就會提高,那就會反映在成品售價上,對全世界的售價都會提高,藥物的價格上漲後,如果健保支付價格低於成本價,那該藥品就可能會退出台灣。

政府應該要將醫療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一環,洪子仁提醒,不能等到美國關稅落地、藥品真的漲價、醫院出現缺藥問題,才來思考如何應變,面對這次關稅風波,體系應該要轉型,做政策整合產業支持,確保台灣在全球的不確定性中,維持永續和韌性。◇

延伸閱讀
良藥苦口! 台股重挫2065點破紀錄
2025年04月07日 | 7天前
央行四大穩匯機制 因應市場波動
2025年04月07日 | 6天前
因應對等關稅 鱸魚可轉銷澳洲
2025年04月07日 | 7天前
抗熊市祭限空令 國安基金待命中
2025年04月07日 | 7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