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亞洲基因「鐵」吸收率比白人好

膳食指南規定了健康人群每日應攝取的各類營養素的量,這一數值會根據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123RF)
膳食指南規定了健康人群每日應攝取的各類營養素的量,這一數值會根據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123RF)

文/Rachel Ann T. Melegrito 編譯/柳嵊濤

鐵是一種人體必需礦物質,對許多身體功能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東亞人(例如中日韓臺灣等黃種人)相較其他族群能吸收和儲存更多鐵,這種基因要更留心鐵攝取量,以免體內鐵含量過載,增加慢性病風險。

我們需要鐵,但關鍵在於適量攝取。鐵攝入不足會造成營養素缺乏,而另一方面,攝入過多則可能在體內產生毒性。

膳食指南規定了健康人群每日應攝取的各類營養素的量,這一數值會根據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

不過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和種族會影響膳食營養需求。這些因素在最初制定膳食指南時並未被考慮進去。例如,1997~2004年發布的首批膳食參考攝入量指南,其結論主要基於20世紀中後期相關研究,而這些研究對象大多是歐洲血統的男性。

營養研究存在歷史偏見

在20世紀中期,健康青年或中年白人男性經常被視為研究人群的「標準」。

這一做法導致營養建議僅適用於部分人群,正如康乃爾大學最近一項研究所示,不同族群的人體鐵儲存量有顯著差異。研究比較了北歐血統人群與東亞人種。

研究發現,東亞人種的鐵儲存量明顯更高。約17%的東亞男性鐵質含量偏高,而北歐男性中這一比率不到1%。這些差異無法用除了基因和種族以外的任何因素來解釋。

美洲原住民和西班牙裔的鐵量為中等,白人較低,而黑人則最低。
(123RF)美洲原住民和西班牙裔的鐵量為中等,白人較低,而黑人則最低。 (123RF)

鐵含量存在種族差異

2021年研究不同種族含鐵差異,發現與歐洲人、非洲裔美國人和南亞民族(印度、巴基斯坦等)相比,東亞人的鐵質生物標誌顯著較高。非洲裔美國人相較下血紅素數量最低。

一個人的基因會影響身體如何管理鐵。研究表明,鐵含量差異中的20~30%與基因有關。

早期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發現,太平洋島嶼居民與亞洲人的鐵儲存量最高,且體內可用的鐵質數量也最高。美洲原住民和西班牙裔的鐵量為中等,白人較低,而黑人則最低。

雖然許多歐洲人攜帶常與鐵過載有關的C282Y基因突變,但這一突變幾乎不見於亞洲人。C282Y突變導致身體產生較少的可以限制鐵吸收的激素,從而導致腸道中鐵的攝取失去調節,最終導致鐵過載。

最新的研究強調了基於基因信息制定營養指南的必要性。(Shutterstock)若鐵含量過低,人們會變得貧血,進而導致能量不足、脫髮、皮膚蒼白以及產生對奇怪食物的渴望。(Shutterstock)

植物鐵與動物鐵不同

許多亞洲人傳統植物性飲食含鐵量較少,因此他們的身體已適應了更高效的從植物來源中吸收鐵。

植物性飲食中含有較少的血紅素鐵——這也是身體最易吸收的鐵形式,而紅肉、家禽以及魚類等動物性食品則能提供更多易於吸收的鐵。

相比之下,歐洲人由於飲食中富含生物可利用的鐵,發展出了限制鐵吸收的生理需求,從而降低了鐵過載的風險。

研究表明,典型中式飲食中只有4%的鐵來自血紅素(肉類),而西方飲食中這一比例為10~15%。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通過日常飲食攝取所需的鐵。」沒有參與該項研究的腫瘤學家和血液學家丹尼爾.蘭道博士(Dr. Daniel Landau)告訴《大紀元時報》。

膳食指南未能滿足所有人群

這些研究結果挑戰了當前膳食指南能滿足所有人群需求的假設,揭示了現有營養標準的不足之處。研究結果突顯了考慮基因與種族多樣性的重要性,以降低與鐵相關的健康問題風險。

這些發現表明,鐵的需求在個體之間有所不同,進一步強調了精準營養的必要性——一種根據個體基因、微生物組成以及整體健康狀況量身定製膳食建議的方法,以此制定更有效及更具包容性的指南。

然而,這些研究並未提供對於鐵的日常推薦攝入量的具體修正。「對於鐵的調節沒有一刀切的方法。」蘭道博士說。鐵通常通過常規血液檢查來監測,這有助於確定是否需要進行適度調整。

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和種族會影響膳食營養需求,亞洲人的鐵儲存量最高,白人較低,而黑人則最低。(123RF)最新研究表明,基因和種族會影響膳食營養需求,亞洲人的鐵儲存量最高,白人較低,而黑人則最低。(123RF)

影響鐵需求的因素

某些因素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鐵需求。

1. 年輕女性由於月經失血易患鐵缺乏,月經量大或週期長則會增加相應風險。

2. 發炎性腸胃病和乳糜瀉這樣的疾病會影響鐵的吸收。

3. 慢性腎病也會導致鐵缺乏,因為腎臟有助於調節紅血球的生產。

4. 遺傳性血鐵沉積症(鐵過量)會吸收過多的鐵。「這種病症有家族遺傳性,特別是家族成員中有早期肝衰竭者,有鐵過高風險。

缺鐵 vs. 鐵過量

鐵對於氧氣傳輸、新陳代謝以及整體健康都至關重要,但對其含量需要做到有效把控。

「若鐵含量過低,人們會變得貧血,進而導致能量不足、脫髮、皮膚蒼白以及產生對奇怪食物的渴望。」蘭道博士說,「身體有著特定機制確保我們會吸收足夠的鐵,以便身體能夠正常運作。」

鐵缺乏的其他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疲勞、心跳加速、指甲脆弱和頭痛。

如果你缺鐵,那麼增加富含鐵的食物攝入,如紅肉、菠菜、扁豆和強化穀物會有所幫助,此外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搭配,會有助於促進鐵元素的吸收。

研究發現,東亞人種的鐵儲存量明顯更高。(123RF)植物性飲食中含有較少的血紅素鐵——這也是身體最易吸收的鐵形式。(123RF)
「鐵是一種高度活躍的金屬,很容易引發自由基的形成,而自由基則會對細胞組織造成損害。」食品科學家和食品行業顧問Bryan Quoc Le(他也未參與該研究)告訴《大紀元時報》。

「過多的鐵會使一些器官面臨風險。鐵會儲存在肝臟和心臟中,因此如果鐵過量,可能會導致這些器官衰竭。」蘭道博士說。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Iron Needs Aren't One-Size-Fits-All: Your Ethnicity Affects Your Iron Levels。◇

延伸閱讀
關稅衝擊 台收碳費不變
2025年04月14日 | 1天前
四接土汙案 4月底公布報告結果
2025年04月14日 | 1天前
疑空品儀器起火 陽明山遇祝融
2025年04月14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