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的未竟之路

孫運璿。(公有領域)
孫運璿。(公有領域)

文/仰岳

孫運璿先生在早年臺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擔任了近二十年的行政首長,普遍被認為是臺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主要推手,他帶領著一群傑出的政經團隊,讓臺灣渡過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事件。

他在中共全面打擊臺灣的國際地位時,不卑不亢的發表對中共統戰活動的嚴正聲明,獲得海內外各界的一致讚許。他因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一生清廉、平實的風範,被人們尊稱為「永遠的行政院長」,然而卻因積勞成疾在任內因病請辭,留下了一段未竟之路……

▌讀聖賢書 所學何事

孫運璿於1913年,出生在山東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孩童時期,他父親孫蓉昌還在大學念書,沒有收入,必須仰賴家族接濟,所以他與母親就要負擔更多的農務與家務,然而,他都任勞任怨,從不喊苦,也因此深得長輩們喜歡。每年過年和夏天時,父親會回家,並問孫運璿讀了什麼書?將來要做啥?其父親常跟他講許多歷史上忠孝節義的故事,如文天祥、岳飛的事蹟。父親說:「我今天對你講,將來你對兒子講,兒子對孫子講,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才能保持住這個傳統。」就這樣父親在他心裡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影響著他一生為人處事的態度。

孫運璿對文學很有興趣,但是當時國是日非,民族危機在即。這時父親對他說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讀了就要為國家做事⋯⋯」父親的這番話成了他一生的轉捩點,他決定到哈爾濱學習工程技術準備為國所用。

1927年孫運璿考入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不久後,對日抗戰爆發,孫運璿南下到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從事後勤的電力工作。抗戰勝利後,孫運璿原本依令要與著名礦業工程師張莘夫等人,一起去遼寧做戰後接收工作,卻因臨時接到電話,需要接待幾位美國工程師而作罷。不久後,傳來張莘夫在東北遭中共殺害的消息,原來當時東北已陷入共黨勢力。

孫運璿後來回憶道:「一通電話,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如果那通電話晚來十分鐘,我上了飛機,如今不是身陷匪區,就是早已升天。」此事件後,孫運璿到臺灣負責修復臺灣電力系統,這一離開就終身未踏上故土,1947年與父親孫蓉昌短暫相聚後,就此與身在中國大陸的父親永久別離。

▌一生戮力 公僕典範

在臺灣的孫運璿,帶領著幾百位工程師與職校學生,在短短的五個月內就復原了遭戰亂損壞的供電系統,打破日本工程師「臺灣將黑暗一片」的預言。

不久後,國民政府搬遷來臺,當時臺灣物資奇缺,在國際上更是孤立無援,時任總工程師的孫運璿出面奔走,最後成功向美國西屋公司借貸了200萬美元得以完成烏來水力發電所、臺灣東西部配電聯絡線等各項設施,之後的二十餘年,他逐步完成鄉村電氣化、火力發電政策,使臺灣電力普及率接近百分之百。

孫運璿與當時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的工專學生合影,右四穿西裝者為孫運璿。((公有領域)提供)孫運璿與當時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的工專學生合影,右四穿西裝者為孫運璿。(公有領域)

孫運璿任內,規劃了臺灣發展積體電路的科技藍圖與未來。(公有領域)孫運璿任內,規劃了臺灣發展積體電路的科技藍圖與未來。(公有領域)

六、七十年代,國際政經局勢驟變,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後面臨日本、美國等強國一一斷交,又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其間孫運璿前後擔任交通、經濟部長、行政院長等重要職務,在任內果斷因應變局:他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積極提升工業技術,大力拓展外銷市場以及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新竹科學園區」,將臺灣打造成「科技島」。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臺灣的國民所得成長三倍,經濟成長率更高居世界第一,被譽為經濟奇蹟。

除了經濟成就外,孫運璿不凡的人格操守,也留下許多小故事:

在臺來投靠他的親族成員多達十七人,開銷龐大,長官曾體恤他,想要多給他津貼,但都遭到婉拒。他堅守三不政策(不應酬、不剪綵、不題字),也從不與企業主私下見面。曾經有位部屬拿了隻自己養的母雞贈送,但是孫夫人堅決不收,兩人在拉扯間,母雞居然當場生了個蛋,最後只得破例收了一顆雞蛋。

日後,當孫運璿因病退休,原想兌現自己曾經承諾夫人「一生一定要帶她遊尼斯(法國)一次」的約定。此唯一一次的旅行行程,卻因為孫家無法提出個人十萬元存款證明而無法得到簽證,最後在多方人士奔走協助下才能成行。這些事蹟為人所津津樂道,也成了公務人員的廉潔典範。

▌慧眼洞察 中共陰謀

在孫運璿任行政首長這期間,中共也不斷在世界各地滲透進行統戰宣傳,1979年1月1日中共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對外宣稱要與臺灣進行和平談判。發表後,當時的總統蔣經國表明立場,重申反共國策,在接受德國《明鏡週刊》記者德薩尼訪談時表示:與共產黨談和,無異「與虎謀皮」。

當年的1月12日,孫運璿於行政院發表《對共匪最近各種統戰活動的嚴正聲明》,在演說中他強調,中共與美國建交後,不斷以各種統戰伎倆滲透世界各國,瓦解全球自由之士的反共團結;並以過去的歷史強調,在中華民國的建國之初,中共便一直扮演著破壞性的角色,而臺灣扮演著未來重建中國,建立中華文化中理想的大同世界的角色。

1971年11月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在中鋼成立酒會上。(圖右為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中為趙耀東。)(《開放》雜誌提供)1971年11月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在中鋼成立酒會上。(圖右為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中為趙耀東。)(《開放》雜誌提供)

他同時提醒人們中共所謂的「和談」的本質:

「我們必須進一步的指出,在這數十年,政府從事建國與統一的奮鬥過程中,共匪也一直扮演著分裂性的角色。不僅在行動上處處阻撓破壞我們建立民主自由統一中國的努力,並且引入馬列主義,倣效蘇俄制度,建立武裝叛亂的政權。凡此種種,都是所有中國人所深知而極感痛心的事實……」

「共匪所謂的『和談』,乃是他們『階級鬥爭的另一種形式』,說穿了就是『誘降』的策略運用,共匪在他侵奪臺灣的策略運用中,原有分階段的安排,而『和談』不過是企圖最後以共產方式赤化全中國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要我們生活在自由天地中的中國人民,放棄我們目前所擁有的生活方式,犧牲我們現有的幸福與財富,拋棄我們所享有的平等、自由、受益和參政的權利。同時,斷絕了中國大陸人民重獲自由的希望……」

「歷史告訴我們,相信共產黨謊言的人,都只落得悲慘的下場。波羅的海三國被蘇俄併吞、大陸的淪陷、越南的淪亡,都是我們記憶猶新慘痛的教訓。今天我們不能做一個為自由而奮戰的鬥士,明天我們就會淪為漂流海上的難民。」

孫運璿的這番談話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重視,各大媒體紛紛轉載並發表社論。

之後,中共仍不斷進行統戰,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孫運璿深知必須用更多說法說服國際社會,他不斷提醒中美學者──中共擅長以談判來創造假象,實際上談判只不過是中共鬥爭的一種方法而已。

他引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名言——「美國絕不恐懼談判,但絕不在恐懼中談判。」以及雷根總統所說:「美國唯有居於強而有力的領導地位,始從事談判。」暗示美國應繼續在軍事上協助臺灣。

▌復興傳統文化 成未竟之路

蔣中正總統召見孫運璿先生相片。((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提供)提供)蔣中正總統召見孫運璿先生相片。(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提供)

1984年2月,孫運璿因公務過勞突發腦溢血(中風),自此不得不離開公職,許多未遂行的政策就成了他的遺憾,其中令他最念茲在茲的就是文化建設,這或許來自於他父親當年提點他的「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以及他自小就想研究國學的心願。

孫運璿在行政院長的任內,成立了文建會,也在各縣市設立文化中心。日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總是對社會上金錢至上、功利主義等文化感到憂心,他認為雖然臺灣有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卻忽視了為人的根本素養、傳統美德,晚年的他多次自問:「我們那一輩是不是對經濟發展走得太快?太急?」

2006年2月,他因併發症於臺北病逝,享壽92歲。他的未竟之路,只能期待後人去完成。◇

延伸閱讀
5000億國安基金 最快今進場護盤
2025年04月08日 | 9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