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三大醫療AI模型 打造「低碳醫療」

高醫攜手洞視科技,打造「低碳醫療」新典範,展示三大AI醫療模型。(記者方金媛/攝影)
高醫攜手洞視科技,打造「低碳醫療」新典範,展示三大AI醫療模型。(記者方金媛/攝影)

【記者方金媛/高雄報導】
臺灣公布減碳新目標,2032年將減量32%。為達到醫療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落實環境友善與健康臺灣的願景,高醫攜手洞視科技,運用邊緣人工智慧技術與最新Apple M4晶片,並發展出「乳房攝影影像品質檢測系統」、「氣管內管異常警示系統」、「心因性猝死風險預警系統」三大醫療AI模型,希望透過科技創新促進醫療產業永續目標,打造「低碳醫療」新典範。


高醫副院長林宗憲表示,猝死風險是現代人最需要關注的致命性疾患,其最主要成因來自於心臟。傳統上醫師藉由心電圖診斷,預測病人發生猝死的風險,但此方式或有醫師的主觀預測。「心因性猝死風險預警系統」能即時分析病人心電圖數據,提供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其輕量化設計可靈活使用於基層醫療機構及偏鄉使用,能降低設備依賴與運行成本,也能透過長期數據追蹤,協助醫療人員掌握病人病況,真正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

高醫秘書蔡明儒表示,以往為精準診斷病因,難免會導致過多的醫療行為。早期診斷乳癌的利器-乳房攝影,受檢者最少需拍攝四張影像以上,其影像品質會影響乳癌檢出率。「乳房攝影影像品質檢測系統」則能給予拍攝者即時回饋並進行定期標準化影像品質審查,讓拍攝更為精準,提升診斷準確性,改善病人的就醫體驗。此系統未來更可運用於乳房攝影巡迴車,深入至原鄉部落,進一步達到醫療平權。

高醫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鄭志宏表示,加護病房一向是醫院中最複雜的關鍵環境之一,收治病情危急且嚴重的病人。「氣管內管異常警示系統」,能透過影像辨識輔助判斷病人的氣管內管位置的正確性,協助預估病人氣管內管拔管成功率,確保醫療人員能迅速應對潛在風險,顯著降低內管滑脫的發生率。AI預判準確率高達96%,不僅能有效降低病人的併發症與死亡率,還能大幅減輕醫療人員的負擔。 

洞視科技執行長塗明達表示,這次與高醫合作的三大醫療AI模型,不僅展現台灣在AI醫療領域的創新能力,也讓智慧科技在臨床應用中發揮更大價值。末來將把三大醫療模型持續推廣至各醫療院所及偏鄉地區,讓智慧醫療更普及。◇

延伸閱讀
反覆感染 傷口好不了怎麼辦
2025年01月23日 | 1個月前
天冷抗寒! 安全取暖教戰守則
2024年11月29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