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 與 亞伯特博物館 實現親王理念

座落於克倫威爾路上的博物館建築物,由建築師阿斯頓‧韋伯設計。(Shutterstock)
座落於克倫威爾路上的博物館建築物,由建築師阿斯頓‧韋伯設計。(Shutterstock)

文/記者陳遇

到英國倫敦,走訪一趟位於西區南肯辛頓的文化區絕對非常值得,這裡最精采的亮點莫過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是第一座依照英國王室亞伯特親王的構想所完成的建築,目的是在倫敦創造新的文化區,用來推動英國藝術和科學教育,並將英國產業推向國際市場。

根據V&A網站,博物館的宗旨是「為設計師、製造商和大眾提供藝術和設計教育」。博物館不僅展出大量建築、藝術和設計作品,也設有自己的學院,提供各式專業和科普教育課程。

與全世界第一場博覽會有關

V&A的成立背景不簡單。1851年,英國在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辦著名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堪稱世界第一場國際性展覽,展出各國工業成果。當時的展覽大廳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型玻璃屋,又有「水晶宮」美稱。

這場博覽會不僅十分成功,獲得的利潤還得以投資、建立新的文化區,而其中一部分則用來成立新的工藝品博物館Museum of Manufactures,也就是V&A的前身。

V&A雖然1852年就已經成立,但直到1857年才搬到被選定為倫敦市文化區的南肯辛頓。而且在數十年後,經過多次更名,博物館才正式命名為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目前,南肯辛頓文化區還包含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王家亞伯特音樂廳(the Royal Albert Hall),以及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文化機構。

約翰‧馬德伊斯基花園位於博物館的中心,設計於2015年,但是演講大樓和兩側的畫廊建築都在19世紀末不同階段建造。中央雄偉的建築曾為博物館的主入口。(Shutterstock)約翰‧馬德伊斯基花園位於博物館的中心,設計於2015年,但是演講大樓和兩側的畫廊建築都在19世紀末不同階段建造。中央雄偉的建築曾為博物館的主入口。(Shutterstock)

博物館建築物上的華麗裝飾讓人聯想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Chrispictures/Shutterstock)博物館建築物上的華麗裝飾讓人聯想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Chrispictures/Shutterstock)

文藝復興風格 華麗古典建築

V&A不只一棟博物館而已,實際上是由多棟建築物串聯在一起,總面積占地超過12公畝(約363坪),還包含了長達7英里(約11公里)的藝廊空間。

V&A的建築設計受到創館館長亨利‧科爾(Henry Cole1808~1882)影響深遠,他帶領一群設計師為博物館設計精美的壁畫、雕刻、馬賽克鑲嵌畫和精緻的鋼鐵工藝作品,創造出華麗又古典的建築裝飾,讓人聯想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博物館的建築物是一個口字形,正中間的中庭是約翰‧馬德伊斯基花園(John Madejski Garden)。這座花園過去並不存在,直到2015年才設計完成。

博物館的原始設計是一個U字型,面向南側是開放的空間。位在花園北側中央的大建築物,或又作演講大樓(Lecture Theater Block),則是過去博物館的主入口。演講大樓和兩側的畫廊建築都是19世紀末不同時期建造的。

約翰‧馬德伊斯基花園中的建築物,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啟發,有著紅磚牆、馬賽克鑲嵌畫和大量赤陶雕塑。這裡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857年,而最後一棟約50年後才完成。

演講大樓的山形牆上的馬賽克鑲嵌畫,中間為維多利亞女王,在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頒發桂冠給得獎者。(公共領域)演講大樓的山形牆上的馬賽克鑲嵌畫,中間為維多利亞女王,在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頒發桂冠給得獎者。(公共領域)

在演講大樓牆上的馬賽克鑲嵌畫作品。(Kiev.Victor/Shutterstock)在演講大樓牆上的馬賽克鑲嵌畫作品。(Kiev.Victor/Shutterstock)

博物館上的一個赤陶人物雕塑。(Chrispictures/Shutterstock)博物館上的一個赤陶人物雕塑。(Chrispictures/Shutterstock)

精美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雕刻,裝飾著約翰‧馬德伊斯基花園的建築物立面與赤陶人物雕塑。(Tupungato/Shutterstock)精美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雕刻,裝飾著約翰‧馬德伊斯基花園的建築物立面與赤陶人物雕塑。(Tupungato/Shutterstock)

演講大樓 維多利亞女王鑲嵌畫

在演講大樓頂端的山形牆上,有著一幅巨大的馬賽克鑲嵌畫,描繪維多利亞女王(中間)1851年在「萬國工業博覽會」上,頒發桂冠給得獎者。博覽會的展場「水晶宮」,在馬賽克鑲嵌畫背景中以剪影方式呈現。這幅馬賽克鑲嵌畫不僅是博物館過去的入口意象,也訴說著V&A的背景歷史。

當時的館長亨利‧科爾特別著重陶瓷的運用,因此博物館內充滿了各類陶瓷裝飾,像是外牆上的赤陶人物雕像,還有內部的磁磚樓梯,展示了陶瓷的多元用途和豐富造型。

在演講大樓牆上的人物像是模具灌成的赤陶雕像,並不是雕刻出來的。這種製法成本較低,又比一般的石頭或大理石雕刻還要快速。模具還可以重複使用,像是大樓門上方的赤陶柱列,就是重複翻製而成的,同樣的柱子也使用在博覽會路一側的建築立面上。

陶瓷材質的樓梯,有著上了鉛釉的德拉‧羅比亞風格浮雕。(Shutterstock)陶瓷材質的樓梯,有著上了鉛釉的德拉‧羅比亞風格浮雕。(Shutterstock)

博物館內部,陶製階梯展現超越時代的設計,彩繪面板燒製在六角形的磁磚上,更容易貼合天花板的弧度。(Shutterstock)博物館內部,陶製階梯展現超越時代的設計,彩繪面板燒製在六角形的磁磚上,更容易貼合天花板的弧度。(Shutterstock)

樓梯天花板 磁磚拼貼壁畫

磁磚樓梯是由博物館的藝術家兼教師法蘭西斯‧穆迪(Francis W. Moody1824~1886)所創作的。仔細一看,樓梯間天花板上的「壁畫」,是由一塊塊六角形磁磚拼貼而成的。穆迪將圖案畫在磁磚上,分別燒製再組合起來,使其更容易貼合天花板的弧度。他結合了傳統的藝術風格和當時的新技術,嘗試全新實驗性的陶土材料,製作出跨時代的磁磚設計。

樓梯間的牆上則布滿了德拉‧羅比亞風格的裝飾浮雕,這種技巧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雕刻家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1400~1482)啟發,他發明一種特別的錫釉技術。而穆迪在這裡則使用了鉛釉來製作陶瓷浮雕。

訪客可以通過阿斯頓‧韋伯設計的柱廊進入博物館的薩克勒中庭。(Shutterstock)訪客可以通過阿斯頓‧韋伯設計的柱廊進入博物館的薩克勒中庭。(Shutterstock)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羅馬式主入口。在兩道門的中間是亞伯特親王的雕像。(Shutterstock)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羅馬式主入口。在兩道門的中間是亞伯特親王的雕像。(Shutterstock)

亞伯特親王的雕像,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主入口。(Chrisdorney/Shutterstock)亞伯特親王的雕像,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主入口。(Chrisdorney/Shutterstock)

219公尺拱柱牆串連建築群

1891年,V&A舉辦博物館擴建競圖比賽,目的是將現有建築物的外觀串連在一起。建築師阿斯頓‧韋伯(Ashton Webb1849~1930)以文藝復興為主、混合中世紀建築的設計贏得這場比賽。他的設計使用紅磚和波特蘭石(英國產的灰白色石灰石),建造出一道239碼(約219公尺)長的拱柱牆。

這座拱柱門原先為館長亨利‧科爾的構想,用來掩飾維多利亞時期提供暖氣的鍋爐設施。阿斯頓‧韋伯的設計創造出一個半開放的側門入口,吸引訪客進入,穿過這道柱牆便會進到博物館的薩克勒中庭(Sackler Courtyard)。

阿斯頓‧韋伯也替博物館設計克倫威爾路(Cromwell Road)上的建築物,隨後他又替英國白金漢宮設計立面。

博物館的主入口是一座羅馬式拱門,在兩道門中間是亞伯特親王雕像,迎接拜訪倫敦的旅客。而在拱門上方的另一座雕像,則是他的妻子維多利亞女王雕像。

維多利亞女王肖像,溫特豪爾特1859年繪製。(公共領域)維多利亞女王肖像,溫特豪爾特1859年繪製。(公共領域)

手工著色的亞伯特親王,1848年早期銀版照片。(公共領域)手工著色的亞伯特親王,1848年早期銀版照片。(公共領域)

在亞伯特親王雕像的上方,刻著藝術家約書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的一段話,「每一種藝術卓越之處,在於將其目的完全實現。」

誠如雷諾茲所言,建造V&A博物館的藝術家、建築師和雕刻師傅們將親王的理念如此優美的呈現出來,成功推動了英國的藝術和產業發展。這座建築物確實完全實現了它的目的。

——摘自「Inspiring World-Class Art and Desig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in Lond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延伸閱讀
陸委會:鼓吹武統非言論自由
2025年03月25日 | 4天前
武力犯台言論 李明哲籲嚴格處理
2025年03月25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