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尼尼兩座半身雕像 相似創作背後的故事

義大利雕塑家貝尼尼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波格賽半身像》。 (Gabriel Bouys/Getty Images)
義大利雕塑家貝尼尼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波格賽半身像》。 (Gabriel Bouys/Getty Images)

文/Michelle Plastrik 編譯/吳約翰

波格賽美術館收藏《紅衣主教希皮奧內‧波格賽兩座半身像》,公認是巴洛克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尼尼最好的雕塑作品,兩座半身像幾乎一模一樣,不過,普遍認為先完成的第一座比第二座有動感、有活力。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藝術,在永恆之城羅馬留下不朽的印記。從納沃納廣場夢幻般的「四河噴泉」、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柱廊到《聖特雷莎的狂喜》等傳世鉅作,貝尼尼被公認是自米開朗基羅以來最有才華的雕塑家。貝尼尼的創新精神引領著當代藝術界,更得到教宗和地方仕紳的贊助。

貝尼尼也創作尺寸較小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半身像雕塑,包括頭部、頸部、肩膀以及部分胸部和上臂。他創作了大約50件這樣的作品。當時大理石雕刻肖像由於材料昂貴且需投入大量勞力,產量比彩繪畫作稀少。

堅硬大理石雕刻 栩栩如生

貝尼尼是位能將堅硬的大理石,雕刻成栩栩如生藝術品的雕塑大師,他的作品融合自然主義,生動又具生命力。

貝尼尼雕塑作品《紅衣主教希皮奧內‧波格賽兩座半身像》(Two Busts of Cardinal Scipione Borghese)是羅馬波格賽美術館著名的收藏,公認是貝尼尼最優秀的雕塑作品,也是巴洛克藝術最偉大的成就。

巴洛克藝術是17世紀歐洲流行的藝術,也是第一個影響全球甚鉅的視覺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的創造,貝尼尼功不可沒。他無疑是這種高度華麗、充滿戲劇風格藝術的最傑出代表,這種風格重視活力、動感和情緒。

貝尼尼油畫作品《個人肖像》,1623年創作。(公有領域)貝尼尼油畫作品《個人肖像》,1623年創作。(公有領域)

才華洋溢 很早被發掘

貝尼尼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Naples),從小就是個神童,他的父親是佛羅倫斯的雕塑家,貝尼尼接受他的指導、訓練。貝尼尼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羅馬度過,而他才華洋溢,很早就被紅衣主教希皮奧內‧波格賽(Scipione Borghese,1577~1633)發掘。

波格賽是羅馬首富之一,也是教宗保祿五世的侄子。他同時也是位知名的藝術收藏家,曾經為了自家著名的波格賽別墅(Villa Borghese Pinciana),委託貝尼尼創作四系列大型敘事雕塑作品,取材自神話與聖經,包括《阿波羅和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與《大衛》(David)。

貝尼尼在不同雕塑類型上皆表現出眾,上述這些作品當然也都名聞遐邇。更重要的是,紅衣主教希望貝尼尼為他製作半身像作為紀念。1632年,主教去世前一年,願望得以實現。

波格賽美術館展示了貝尼尼的《紅衣主教希皮奧內‧波格賽兩座半身像》以及義大利貴族波格賽家族擁有的大部分藝術收藏。這些藝術品多數都可追溯至紅衣主教本人的收藏。事實上,美術館就坐落在以前紅衣主教的別墅內。

左為紅衣主教波格賽的第一尊半身像,前額有一條細小裂痕。右為波格賽的第二尊半身像,1632年創作。(Sailko/CC BY 3.0 DEED)左為紅衣主教波格賽的第一尊半身像,前額有一條細小裂痕。右為波格賽的第二尊半身像,1632年創作。(Sailko/CC BY 3.0 DEED)

原本只打算做一座半身像

這兩座比真人尺寸大的半身像,以卡拉拉大理石製成,呈現紅衣主教穿著披風、戴著神職人員四角帽的模樣。原本貝尼尼只打算做一座半身像,但因大理石材料本身的缺陷,迫使他必須製作第二個版本。

檢視第一座半身像,紅衣主教的嘴微微張開,嘴唇撅起,好像正與觀者說話。這種「狀似說話」(speaking likeness)的創新表達方式是貝尼尼首創。他在紅衣主教的眼睛也雕刻了瞳孔,學者認為非常活潑動人。轉向一側的頭部與歪歪戴著的帽子傳達出動感。貝尼尼對細節的關注還突顯了一種日常現實主義的感覺。紅衣主教衣服的鈕釦勒緊了腰圍,還有一顆鈕釦快要繃開的樣子。

羅伯特‧托斯頓‧彼得森(Robert Torsten Petersson)在著作《Bernini and the Excesses of Art》中解釋,當貝尼尼快要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最後階段時,災難發生了。正當鑿子輕敲大理石時,一條裂痕沿著原本的斷層線裂開。這個裂痕在眉毛上清楚可見,一直延伸到脖子後方。

貝尼尼作品《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1625年創作。(Architas/CC BY-SA 4.0 DEED)貝尼尼作品《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1625年創作。(Architas/CC BY-SA 4.0 DEED)

貝尼尼作品《大衛》,1623~1624年創作(Burkhard Mücke/CC BY-SA 4.0 DEED)貝尼尼作品《大衛》,1623~1624年創作。(Burkhard Mücke/CC BY-SA 4.0 DEED)

別無選擇 只能重做……

貝尼尼試著做兩個動作補救,先把一根別針從四方帽上插入以閉合裂縫,然後從後方用C型夾鉗固定。要是裂縫更大的話,雕塑就無法固定在一起了。貝尼尼於是繼續創作半身像,然而或許經過最後的拋光後,裂痕又變得明顯,直至今日依舊可見。

貝尼尼別無選擇,只能重做。他不想好友兼贊助人失望,暗中將一塊新的大理石運送到工作室。貝尼尼雕刻的速度很快,眾說紛紜,有人說3天或者15天內即完成新雕塑作品。

貝尼尼的努力得到回報。雖然紅衣主教看到原先受損的半身像感到沮喪,還好第二尊半身像令他雀躍不已。這兩座雕塑幾乎一模一樣,但普遍認為第一個版本更加出色,因為第一個版本貝尼尼有捕捉到紅衣主教的動感和活力。

貝尼尼帶領著巴洛克運動,為後代藝術家樹立了半身像雕塑的標準。參觀波格賽美術館就是要體驗這些宏偉的奇蹟,然而貝尼尼這些小型作品也很吸引人。

原文「A Tale of Two Sculptures: Bernini Busts at the Borghese Galler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延伸閱讀
卓揆:散播疑美恨川 是唱和中共
2025年03月11日 | 1個月前
台股大跌近400點 亞洲第二慘
2025年03月11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