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延續刺繡傳統 守護家鄉──周讓廷
![嘉義縣刺繡工藝的守護者周讓廷。(攝影/廖儷芬) 嘉義縣刺繡工藝的守護者周讓廷。(攝影/廖儷芬)](https://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25/01/21/740596_medium.jpg)
朴子,位於嘉義縣的小鎮,曾經是臺灣刺繡文化的重鎮。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的刺繡產業,經歷了數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今日的傳統工藝。而今天的故事主角——刺繡文化協會理事長周讓廷,正是這項文化的守護者與推動者。
周讓廷的家族從阿公時代就開始從事刺繡,當時以製作神明相關用品為主,包括神明衣、八仙彩和桌尾等零配件。其父親在接手後,將這些零配件整合,發展成完整的神明刺繡衣。到周讓廷接棒時,他不僅延續傳統,還致力於將刺繡工藝融入文創商品,讓這項百年技藝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生命。
「我們家三代都在做刺繡,但很特別的是,我們家沒有人真正會刺繡。」周讓廷笑著說。
這句話怎麼說呢?他解釋,雖然他們不親自動手刺繡,但對每一個製程、每一個細節都瞭若指掌,這樣的背景反而讓他能以宏觀的視角,去規劃與推動刺繡文化。
家家戶戶代工文化
早期的朴子刺繡與其他地區不同,臺南的刺繡多是以店面形式經營,而朴子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參與刺繡生產,形成一個獨特的代工文化。周讓廷回憶,當時有大公司接單後,會分配給每家每戶進行加工,這樣的模式讓朴子的刺繡產業快速發展。
然而,隨著機械化的引進與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家家戶戶的模式逐漸消失。「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家庭代工了。」周讓廷感嘆。他提到,為了延續這項傳統,他們公司仍會盡量將部分加工工作交給當地的老人家,讓他們能重拾刺繡的記憶,感受過去的榮景。
從興趣到打造品牌
周讓廷自大學時期便開始接觸家族的刺繡事業,然而他的父親一開始並不支持他加入。周讓廷認為,刺繡事業不能僅靠給全臺店面供貨,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以應對未來可能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儘管父親對他的看法抱持懷疑,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大學四年級的周讓廷,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畢業之路。當同學們在環島旅行享受青春時,他的行李箱裡裝的不是衣服,而是滿滿的公司宣傳單。「我看到每一間廟就進去發DM,介紹我們的神明衣。」他說,這些DM全都是他自己設計、印製,上面還留了父親的聯絡方式。他回憶,那段時間他從南到北,沿著臺南、高雄、屏東一路拜訪廟宇,與廟方聊天介紹產品,雖然當時並未期待立即見效,但一步一腳印的推廣逐漸累積了成果。
他的努力讓更多人開始認識他們的刺繡作品,也為家族事業注入新的活力。「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平凡的動作。」周讓廷認為,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他一步步將刺繡事業推向更高的層次。
刺繡的創新之路
「刺繡不應該只停留在神明用品上。」周讓廷帶領團隊開發了許多結合刺繡技術的文創商品,如紅包袋、鑰匙圈、手機套等,這些商品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還能融入現代生活。
「我們的紅包袋在連鎖書局賣過。」當時市場上充斥著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刺繡商品,品質不佳,售價不菲。店家建議他提高價錢,但他不願意這麼做。周讓廷堅持以高品質取勝,並提供客製化服務,讓客人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價值。
他認為,刺繡不只是商品,更是文化的延續,不能因為追求產量而犧牲了品質。
周讓廷也提到,市場上充斥著來自中國大陸的低價神明衣,一件只需四、五千元,這些低價商品在品質上常出現問題,例如線頭沒有修剪乾淨、金蔥線的密實度不夠,甚至容易出現空洞感。相比之下,周讓廷對自己的作品有著更高的要求,「我們無論是彩線還是金蔥線,都做到非常紮實,確保每個細節都完美。」他強調,這種細緻的工藝不僅展現出專業技術,更是臺灣刺繡的價值所在。
「有一次我們做錯了一件神明衣的尺寸,原本客人需要的是一尺二的衣服,但工坊卻繡成了一尺一。」他沒有因此放棄這件衣服,而是將它保留下來,結果幾個月後,竟然有另一位客人正好需要這個尺寸的衣服,讓他深信「神明會自己來找衣服」。
期許走向國際
周讓廷的目標不僅是守護刺繡文化,他更希望能將這項技藝推向國際。目前,他的作品已經銷往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美國。他相信,只要堅持高品質與創新,臺灣的刺繡一定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看到臺灣刺繡的美。」為了實現這個願景,他不斷學習與嘗試,從參考故宮的古代紋樣,到與設計師合作開發新產品,每一步都在為刺繡文化注入新生命。
周讓廷的故事,展現了一位文化守護者的堅持與創新。他不僅延續了家族的刺繡事業,還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這項傳統工藝。在他的努力下,朴子的刺繡不僅是一項產業,更成為一段感動人心的文化記憶,值得我們珍惜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