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大帝及《青銅騎士》雕像

亨利‧赫米尼‧古丁的作品《青銅騎士》(The Bronze Horseman),19世紀創作。布面油畫。(公共領域)
亨利‧赫米尼‧古丁的作品《青銅騎士》(The Bronze Horseman),19世紀創作。布面油畫。(公共領域)

文/James Baresel 編譯/吳約翰

18世紀最浩大的運輸工程之一,莫過於1770年將一塊1,500噸重的花崗岩巨石,安置在聖彼得堡樞密院廣場(Senate Square of Saint Petersburg)之壯舉。這塊7公尺高的巨石是彼得大帝騎馬雕像的基座,由法國藝術家艾蒂安‧法爾科內(Etienne Falconet)創作,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雕像。

這座雕像被稱為《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的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遲來的文藝復興

葉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統治期間,俄羅斯歷經了文化與科學的復興。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名號享譽天下,其長期且繁榮的統治(1762~1796年),促使歐洲啟蒙運動的理想得以發展。葉卡捷琳娜豐碩的藝術收藏,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葉卡捷琳娜即位四年後,決心鞏固推翻丈夫沙王彼得三世(1728~1762年)而獲得的王位。沙王彼得三世出生於德國,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期間因認同普魯士觀點而倒戈,將俄羅斯征戰擴張的領土拱手讓給德國。這位不受歡迎的帝王在位不到六個月,就被他的妻子推翻了。政變八天後彼得三世即去世。官方稱其死因為腹絞痛和中風,但可能遭到暗殺或涉入鬥毆的謠言依舊存在。

維吉利烏斯·埃里克森《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64年。聖彼得堡國家冬宮博物館。(公共領域)維吉利烏斯·埃里克森《俄羅斯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64年。聖彼得堡國家冬宮博物館。(公共領域)

對葉卡捷琳娜來說幸運的是,支持她的人比支持她丈夫的人還要多。她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包括:政府官員、官僚、貴族、軍隊、俄羅斯東正教主教和俄羅斯人民。

葉卡捷琳娜將自己塑造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真正的繼承人,既自然又務實。她已故的丈夫不僅是人人愛戴的沙王之孫,她也繼承了彼得大帝懷抱的國家民族主義、對西歐哲學的熱愛,以及改革的信念。

身為一位熱愛藝術的贊助人,她委託創作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傑作來紀念彼得大帝,並將自己的成功統治歸功於彼得大帝,同時她也提升了俄羅斯的文化水準。

初出茅廬的法爾科內

讓-巴蒂斯特·勒穆瓦納肖像作品《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內》,1741年創作。黑色、紅色和白色粉筆,擦筆(stumping),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共領域)讓-巴蒂斯特·勒穆瓦納肖像作品《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內》,1741年創作。黑色、紅色和白色粉筆,擦筆(stumping),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共領域)

法國啟蒙運動哲學家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年)在寫給葉卡捷琳娜的信中,建議委託他的好友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內(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負責製作這座雕像。儘管法爾科內師從國王路易十五著名的宮廷雕塑家「小」吉恩-巴蒂斯特‧勒莫恩(Jean-Baptiste Lemoyne),但他的職涯裡僅做過塞夫爾小瓷像(Sevres porcelain figurines)的實力,恐無法勝任這項具里程碑意義的委託。

1757年,法爾科內以大理石雕像《丘比特坐像》(L'Amour menaçant)和《沐浴者》(Baigneuse)首次獲得公眾的注意。當地的專家向葉卡捷琳娜保證法爾科內能勝任這項任務。女王相信狄德羅的推薦,於是聘請法爾科內負責。這位只雕刻過迷你雕塑的年輕藝術家,於是動身前往東方創作一件比當時著名的大雕像《馬可‧奧勒留騎馬雕像》(Equestrian Statue of Marcus Aurelius)大一倍(即兩倍大)的作品。

1766年,法爾科內抵達俄羅斯後旋即展開工作。他和助手馬里-安妮‧柯洛(Marie-Anne Collot)廣泛的研究了每個細節以便做到準確,包括參考彼得大帝的遺容面具和肖像(有些在遙遠的莫斯科),到研究和繪製現實中,前腳抬起,用後腳站立的馬匹。葉卡捷琳娜負責監督整個項目,她退回法爾科內的素描肖像,反而採用了助手柯洛的版本。

法爾科內在製作模型雕像時,遇到了一個問題:馬的後腿,無法支撐身體和騎士的重量。為了解決這個困擾,法爾科內構想出第三處承重的支撐點,將馬尾與其後方地上的一條蛇連接。這座馬匹雕像踩著一條蛇,可以解讀成彼得大帝踏平叛亂與改革阻力。後來,這個新穎的作法受到廣泛使用。

1768年,一座完整巨大的彼得大帝實驗模型,在聖彼得堡向公眾展示。同時,也終於找到一塊夠大的巨石,可用於做雕像的底座。

俄羅斯聖彼得堡雕像《青銅騎士》踩著蛇,背面角度。(NadezdaS/Shutterstock)俄羅斯聖彼得堡雕像《青銅騎士》踩著蛇,背面角度。(NadezdaS/Shutterstock)

雷霆之石

1768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歷史悠久的村莊拉赫塔(Lakhta),發現了一塊超大的巨石,重達1,500噸,人稱「雷霆之石」(Thunder Stone)。400名男工花了9個月的時間,每天將巨石推進約150公尺(僅1.6公里的1%),一直推到芬蘭灣海岸,全長將近6.5公里的路程才結束。到了那裡之後,巨石被裝載到一艘專門建造設計的船上,穿越海灣,再沿著聖彼得堡涅瓦河(Neva River)到達目的地。1770年9月26日,巨石抵達樞密院廣場(Senate Square)。

林林總總的雕像工程,大約需要12年的時間。首先需要製作雕像的模具,然後把熔化的青銅灌到模具之中,接著將雷霆之石雕刻成適合的基座,然後完成雕像製作並將其擺放到巨石基座之上。

費爾滕與施萊共同作品《葉卡捷琳娜二世監督雷霆之石運送》,約1770年創作。(公共領域)費爾滕與施萊共同作品《葉卡捷琳娜二世監督雷霆之石運送》,約1770年創作。(公共領域)

法爾科內想要捕捉彼得大帝在陡峭懸崖邊勒馬站立的畫面,這位深受愛戴的大帝穿著古羅馬服裝,象徵俄羅斯是古典文明繼承者的野心。完工的《青銅騎士》本體高約6公尺,基座高7公尺,整座雕像高度超過13公尺。

1782年8月7日,完工的彼得大帝雕像在樞密院廣場揭幕。然而,由於個人因素,法爾科內必須返回巴黎,所以他並未見到完成品。最後是他的助手兼未來兒媳柯洛,雕刻完彼得大帝的臉部後完成了他的設計。

達維多夫與梅爾尼科夫共同作品《聖彼得堡樞密院廣場彼得大帝紀念碑揭幕》,1782年創作。(公共領域)達維多夫與梅爾尼科夫共同作品《聖彼得堡樞密院廣場彼得大帝紀念碑揭幕》,1782年創作。(公共領域)

原文:The Russian Renaissance and the Bronze Horsema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延伸閱讀
聖母雕像在洛杉磯大火中完好無損
2025年01月20日 | 6個月前
中國最大老子山體雕像被消失
2019年09月22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