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北溝故宮的重生 見證國寶南遷
❝ 「從南京出發,經歷十年戰火,文物最終回到南京,這不僅是一段遷徙史,更是一段中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見證。」莊靈老師用他那沉靜而充滿力量的敘述, 搭配螢幕上記錄運送文物的黑白照片,將這段歷史深深印刻在包括筆者在內的每個聽眾心中。❞——摘自2024書寫臺中城報導文學首獎作品〈廢墟的呼喚:北溝故宮的重生與挑戰〉。
臺中市府文化局「2024書寫臺中城」報導文學首獎〈廢墟的呼喚:北溝故宮的重生與挑戰〉,作者李佳懷為臺中霧峰人,長期關注北溝故宮的保存,將十多年參與保存經驗,淬鍊出得獎作品。
該報導以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十年來為保存北溝故宮文物山洞的努力,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 呼籲大眾關注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反思社會在保存運動上的責任與挑戰。
北溝故宮的前世今生
根據臺中文資處史料,1948年底故宮文物陸續抵臺,擇定於霧峰北溝地區興建庫房,1949年4月完成搬遷,後為避免文物遭空襲,1953年興建防空洞庫房,1957年興建陳列室供參觀,至1966年文物與圖書均搬遷到外雙溪的新「故宮博物院」,「北溝故宮」走入歷史。
臺灣省政府接管後,將「臺灣省電影製片廠」遷於此,1988年再改建為「臺灣電影文化城」,1999年「九二一地震」,防空洞成為北溝故宮僅存遺構。2014年臺中市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評審陳銘磻給予首獎作品極高評價,認為敘事軸線清晰、觀點鮮明。以記錄片為寫作方式,呈現遭多數人遺忘的故宮遺構的蛛絲馬跡,勾勒出歷史場景,使人從中產生深厚共鳴,為可讀性高的優質報導文學佳構。
懷抱熱情努力記錄這片土地
李佳懷投入影像藝術工作30餘年,曾經也是一名「北漂族」在臺北主流影視圈工作,直至2013年參與導演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製作,開啟國際影視視野,「越本土、越國際!我開始思考如何深根在地議題」,於是從自己的家鄉-臺中開始,規劃用20年時間拍出十部「文化創生臺中系列記錄片」。
李佳懷善於用記錄片形式呈現議題觀點,他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自己追蹤北溝故宮議題已有11年,並完成〈廢墟的力度〉首部曲、二部曲系列記錄片。
「本質來說,文學報導與記錄片很相似,都不能虛構。」,從記錄片到報導文學,李佳懷嘗試將影像轉譯成文字,沒想到一舉拿下兩個文學報導獎(另一個是撰寫家族紀錄作品,獲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第三名),不管載體為何,都能感受到李佳懷對於這片土地與人文傳播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