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彩畫的靈魂伴侶
膠彩畫,又叫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或東洋畫。膠質由動、植物提煉而成,以膠為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粉末、加水調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作畫。
此種創作在日本或其他國家稱「日本畫」(Nihonga),臺灣在日治時代則稱為「東洋畫」(Tōyōga),據傳源自中國工筆重彩技法。現今臺灣採「膠彩畫」這個用詞,是1977年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教授為了避開當時政治紛擾所提,沿用迄今;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首開膠彩畫課程,開啟臺灣膠彩畫學院系統。
大家知道嗎?臺灣膠彩畫界有一對非常專精的夫妻畫家,他們就是畫家蔡清河和他的太太陳淑嬌。
蔡清河伉儷參加過多次的中部美術展、臺中市當代藝術家聯展、臺灣膠彩畫展等活動,蔡清河曾經榮獲全省美展大會獎,陳淑嬌曾榮獲第51屆臺陽美展金牌獎。
❝ 膠彩畫是所有畫種中最困難的,人物畫又是所有素材中最難表現的,堅持挑戰困難達到頂峰是我人生的目標——陳淑嬌。❞
陳淑嬌老師專攻膠彩畫中的仕女畫,她的作品簡直美到讓人無法移開眼睛。陳老師不僅有傳統繪畫基礎,還融入了現代藝術理念,她的畫作既保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現代感。
陳淑嬌擅長以幻想超寫實的風格來呈現作品,用色豐富,筆觸細膩,有著中國工筆畫的精緻感,帶有出塵幽靜的韻味和詩意,流瀉溫馨感人、清雅脫俗之美。
❝ 蔡清河的創作題材不論人物、動物及風景,均來自現實生活的熟悉景物,懷抱著對生命的信仰,勾畫出美的世界。❞
再來說說蔡清河老師,他生長在臺南市近郊的安平,對那裡的古老建築有著深厚的情感。
他的作品常常描繪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比如1988年的作品《春暉》,就很有代表性。畫中一位身穿白衣的老婆婆,一手推著門板,一手提著暖手用的暖籠,準備出門買東西。門前的竹竿上掛著一串串臘肉,這是農村特有的醃肉習俗。即使這位老婆婆滿頭銀絲、滿臉皺紋,她勤勞的生活態度依然不變。
蔡老師的作品色調沉鬱,筆觸細膩,透過真實的描繪,表達居住安平老街附近的一位阿嬤,過年前準備迎接兒孫回來團聚的情景。
蔡清河夫婦不僅在臺灣膠彩畫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作品還充滿了人道主義情感,反映了獨特的繪畫精神,畫作細膩刻畫人生。兩位老師的作品大多已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