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600年不淹水 神紀錄卻毀於一旦?

故宮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123RF)
故宮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123RF)

文/容乃加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於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竣工。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殿宇高聳,園亭宏麗,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

在明清兩代,紫禁城不斷進行擴建和維護。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對紫禁城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改建,使其保持了良好的狀態。這座宏偉的宮殿見證了中華民族藝術與科技文明的發展,創下了600年在風雨中不淹水的建築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的輝煌與智慧。

|故宮完整嚴密的排水系統|

元明清三代,京城宮殿的供水來自高梁河水系,每逢雨季,防汛是個大問題。而屹立600載的故宮卻從未出現過淹水,為什麼呢?當然和故宮防洪的設計有關。故宮建造之初,對排水就有精心的系統設計,使下雨時宮內的排水量要能大於降水量,這套系統從小處到大處,連成完整嚴密的排水網絡。

一、千龍噴水

宮殿臺基上的石龍頭一逢到降雨時,就會展現「千龍吐水」景觀。 (Fotolia)宮殿臺基上的石龍頭一逢到降雨時,就會展現「千龍吐水」景觀。 (Fotolia)

故宮巍峨壯觀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坐落在高高的漢白玉石台基上,三層的台基墊高7公尺多,每一層台基四周的欄杆底部,都安置了雕琢精美的石龍頭,共計1,142個。其實,這些雕琢精美的石龍頭是排放雨水的溝渠出口。每逢大雨一來,這些龍頭就會展現「千龍吐水」奇觀,噴水如瀑,逐層下落,將地面上的雨水排出,順勢流入內金水河中,蜿蜒排出紫禁城外。

二、精密的排水網絡

故宮內的雨水溝渠總長度超過15公里,其中暗溝長度將近13公里。這些暗溝,聯絡支渠、幹渠,最後全部通向內金水河,再與護城河(外金水河)匯流,將雨水排出城外。這些溝渠,導引宮內九十多個院落、72萬平方公尺面積上的雨水暢通排到故宮城外的排水系統中。

故宮的建築物密集,重重院落相互阻隔,各個宮殿院落之間,使用排水系統疏通,有支線、幹線,有明渠、暗溝,還有涵洞等縱橫交錯,主次分明形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排水網絡。明渠明現於地面,暗溝則如蛛網密布於地下,明渠遇到臺階或者大障礙物,則在渠下開一「錢眼」排水入暗溝。

三、防淹三道防線

故宮的防水系統至少形成了三道防線。第一道為內金水河(大明壕),第二道為西苑太液池和後海兩個人工湖,第三道為護城河筒子河(外金水河的一段)。

故宮全域的雨水最終都順序通過支線和幹線溝渠流入內金水河,然後一路蜿蜒至東華門南域的水閘流出,再與護城河匯合,流入外金水河。故宮內的人工湖──太液池和後海除了觀賞遊憩作用之外,還具有蓄水調節洪水的功能,以減緩洪水的流速,從而避免瞬間極大雨量帶來洪災。

護城河——筒子河環繞紫禁城城垣,是外金水河的一段,河寬約52公尺,周長達3,840公尺,平均蓄水量約54萬立方公尺。這條護城河不僅加固了城牆,還為紫禁城提供了防洪的功能。

四、地形地勢利於排水

北京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形勢西北高東南低,所以北京的水系流向是歸向東南。故宮的設計與北京的地形走向相合,也是北高南低。故宮北門神武門地面標高46.05公尺。南門五門地面標高44.28公尺,高差約2公尺。這種利用地形、地勢落差的建築設計有利於自然排水,使積水能緩慢排泄。

紫禁城的金水河。(Fotolia)紫禁城的金水河。(Fotolia)

同時以故宮中軸線為分水線,建築物中高側低,東西兩邊的地形逐漸降低,也有利於溝渠之水從東西兩側流入護城河。

還有,在明清兩代,在每年黃曆3月打開紫禁城的暗溝清理淤塞,定期疏通維護了北京故宮建築群屹立600年不受汛期洪災的侵襲。

|天象異變的衝擊|

2023年7月31日,颱風杜蘇芮環流造成中國北京連日暴雨,破了半世紀以來的雨量紀錄。北京多條街道變成河流,多地嚴重淹水,甚至紫禁城也不能倖免,打破了罕有的600年不淹水紀錄。

2023年7月31號,號稱600年從未淹水的紫禁城內汪洋一片。(影片擷圖)2023年7月31號,號稱600年從未淹水的紫禁城內汪洋一片。(影片擷圖)

紫禁城破紀錄的淹水情況,會是偶然嗎?《易‧繫辭上》說「天垂象,見吉凶」,當天象帶來災變、導致「人禍」,在古代中國歷史中都被視為棒喝人間不義之行的警訊。故宮紫禁城在明清是一國權位的象徵,這裡淹水了,該當是末世王權沉落中的一種徵兆吧!◇

延伸閱讀
滯留鋒23日起徘徊 慎防短延時強降雨
2024年04月22日 | 8個月前
國寶毀損 監院糾正故宮
2023年11月16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