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瘋短影音 有人在乎看到什麼?

孩子到底在短影音等社群平臺看到了什麼,家長是不是該花更多時間了解?(123RF)
孩子到底在短影音等社群平臺看到了什麼,家長是不是該花更多時間了解?(123RF)

文/記者徐翠玲

YouTube、Instagram和臉書(Facebook)、X(Twitter)、TikTok(抖音)等推出15秒~3、5分鐘短影音,透過演算法推波助瀾,讓兒少手機滑不停。兒少在短影音看了什麼內容?受到哪些影響?做了哪些事?學校、家庭怎麼面對短影音「瘋」?

只使用YouTube、Instagram、FB、TikTok圖案( )只使用YouTube、Instagram、FB、TikTok圖案( 123RF)
近20年來,從YouTube到臉書、IG、TikTok(抖音)陸續發展短影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說,短影音容易刺激大腦酬賞系統迴路分泌多巴胺,讓大腦習慣較高強度影音訊息刺激,就像雪地滑雪橇習慣走固定路徑,大腦會習慣尋求類似高強度、有趣、新奇、好玩,可獲得更強烈感受的刺激來源。

她進一步表示,面對比較無趣、枯燥的日常活動,大腦不會獲得立即回饋,孩子更難提起興趣或花更多心思在上面。再加上演算法的加乘,短影音不停的提供兒童、青少年喜歡、感興趣的主題。由於掌管兒童、青少年情緒中樞雖已長好,但衝動控制腦區卻還沒成熟,面對刺激與誘惑難幫自己踩煞車,容易傾向用短影音來消遣娛樂、處理負面情緒,當習慣透過短影音獲得快樂後,更容易成癮。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學系兼任講師黃文珊指出,兒少透過眼睛觀看短影音,會刺激、影響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大腦前額葉皮質,主掌人類認知靈活性(認知彈性)、衝動控制、前瞻性記憶等功能,攸關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

「前額葉皮質平均要到25歲才會發育完成。」黃文珊表示,短影音會造成生理上的破壞,就是大腦前額葉皮質層發育不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沒辦法專注,容易躁鬱,情緒無法控制。臨床發現很多小孩,可能有過動傾向,尤其近20年來,憂鬱、躁鬱等病例太多,跟前額葉皮質發育不完整或沒有正常發育有關。

「儘管TikTok短影音的縱向研究數量還不夠多,但兒童的大腦發展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頻繁觀看短影音,確實會對他們的腦部造成影響。」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兒童精神科副教授葛瑞芬(Jessica Griffin)說。

天啊!短影音破壞力……

短影音除了引發兒少模仿風潮,外界憂心帶來影響包括專注力下降、數位上癮、傳播錯誤跟虛假訊息、隱私以及演算法問題等。

黃文珊說,短影音造成專注力下降且沒有耐心。有句話說,現在視聽眾專注力變得跟金魚一樣,只有9秒鐘。老師上課講解,最起碼可能長達5~7分鐘,學生對此比較沒有耐性。且因為專注力低,沒辦法讓自己沉靜,處理情緒能力也跟著降低。

短影音數位上癮問題,跟使用者介面(UI)設計有關。黃文珊以手機介面設計為例,手機介面用了很多人類認知行為實驗結果,她直言,「所有的設計就是為了讓你成癮。」

「不是只有短影音會傳播虛假訊息」,黃文珊指出,任何數位媒介都有機會傳播假訊息。只是短影音運用青少年的
無知、對社會等沒有精準、獨立判斷思考能力,造成青少年爭相模仿,背後推動影片的人動機是問題。

關於個人數據(資料)蒐集、隱私,黃文珊說,牽涉平臺經營者道德底線。只要上網,所有的行為、數據都會被蒐集,如果拿來改善產品、服務品質,那是好事,可是如果在極權國家,就會被拿來監控輿論、打壓異己、敵情探測,或監控使用者訊息。而最被人詬病的,則是部分科技巨鱷出賣使用者數據換取利潤。

黃文珊也提到,演算法初期是協助數位產業、數位平臺經營者蒐集、了解使用者的習慣、喜好,然後改進自己的產品與服務。但現在注意力經濟盛行,演算法已成幫助平臺經營者留住使用者的工具,使用者黏在平臺上越久越好,留住注意力就等於Money。演算法被人覺得可怕的原因,是背後的機構、管理者使用方式,牽涉經營道德。

危險挑戰:昏迷、吃藥、死亡天使

根據報導,網路社群中為了刺激流量、吸引注意,許多分享的內容會涉及危險、無知行為,如昏迷挑戰(以繩子勒脖子挑戰憋氣)、服食大量藥物(鎮定劑、苯海拉明、吸噴劑)挑戰、死亡天使挑戰等,引發兒少爭相模仿。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統計,至少有80人因參與昏迷挑戰死亡,包括許多未成年兒童。

賴柔吟表示,受歡迎的短影音及影劇,就是要拍攝、剪輯挑起人們的興趣且停不下來。短影音又比一般影劇更甚,因為它一定要在很短的時間吸引觀眾注意力,所以短影音的設計除了有趣新奇之外,有些也會挑戰危險、獵奇的東西。

她提到,類似繩子勒脖子憋氣挑戰的內容,透過社群傳播模仿有相當的危險性,很可能弄巧成拙,或者在沒有人注意的狀況下發生憾事。短影音相關風險,需要大人一起討論。相關的影音內容不見得是臺灣的,很多是其他國家流行,透過轉載、重新編輯上傳而來的,家長或老師若有知道最新流行的危險挑戰,需直接與孩子討論相關風險,讓孩子因應得更好。

黃文珊則認為,這要回歸到平臺開發者,對於自己平臺上有人放相關的內容,有沒有盡到企業社會責任。TikTok母公司是字節跳動,是完全中資公司,要中國的企業談社會道德或企業社會責任很難。此外,TikTok屬於境外平臺,
在臺灣,小孩如果透過網際網路連上TikTok,幾乎沒有辦法控制。

老師已經做媒體識讀

教育部大概從7、8年前開始,從小學到高中做媒體識讀。黃文珊說,108課綱實施後,有媒體素養訓練,教育部已經把識讀教育列為重點考核,學校也一直在推動。

賴柔吟建議,不管是最新流行或網路安全議題,學校老師可以進行固定討論,例如:每週一次固定於課堂中討論,
學生分組在課堂上分享對這些事情的看法,老師也提供遇到狀況怎麼安全、有效的處理,怎麼找管道幫忙。

另外,假使孩子因為網路的使用,沒辦法穩定到校,學校老師除密切、積極的跟家長溝通、討論怎麼樣幫孩子,也可協助漸進式練習生活結構化,以便恢復上學。

家長竟是大破口

「家長的媒體素養跟媒體識讀,幾乎是零。」黃文珊指出,在臺灣的學校有媒體素養與識讀教育訓練,但家長卻缺乏這樣的社會教育。臺灣有八成的家長用3C餵養小孩,但大多數的家長卻少與孩童共同討論並理解其網路使用行為。

常見父母把手機餵給小孩,也不管孩子使用手機時間長短。(123RF)常見父母把手機餵給小孩,也不管孩子使用手機時間長短。(123RF)
黃文珊認為,小孩對社交平臺產生依賴,即數位中毒、上癮,跟家庭環境、家長媒體素養有關,但家長並未重視。家長包括阿公、阿嬤等,照顧年幼小孩的人,把手機餵
給小孩。有個網路笑話:小孩滑手機、iPad,看到家裡的大電視,以為大電視也可以用滑的。

她說,父母親本身吃飯的時候手機就擺在旁邊,帶著手機上飯桌,小孩從小就看爸爸媽媽、照顧他的人學習跟模仿。很多人要求學校、政府單位,反觀父母親有沒有以身作則?家長每一個行為,小孩都默默在觀察。父母本身要有自覺、行動、花時間陪伴小孩。

她提到,父母的身教,奠定小孩子一輩子的價值觀,價值觀則來自父母對很多事情表達出來的態度,向外找答案其實沒有答案,唯有重新回到每個人心中的道德價值上。她也呼籲,所有的視聽眾包括家長,媒體識讀能力應該建立起來。

家長對於「數位上癮」認知不清,因為大部分的家長不知道自己就是中重度數位上癮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數位上癮症狀?可以利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網頁上的「網路使用習慣量表」自我檢查。

現代生活除了娛樂,賴柔吟說,還是有許多時候需要用3C,包含做功課或班群聯繫等,但因載具介面方便,順手點開其他軟體,就容易不小心花太多時間在各種娛樂上。可以透過手機監控軟體了解孩子到底使用了哪些App、使用的時間及占比,有的電信公司亦提供上網時間管理服務。最好事先跟孩子充分說明使用監控軟體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他使用網路的情況及時間分配,可以更恰當的用3C。

美國兒科醫學會2016年建議,剛開始給孩子手機的時候,可以養成吃飯時不用手機、平板,手機不帶到房間,睡前2小時前開始不用手機等習慣,每天有固定一小時的運動、充足的睡眠時間等,把一整天時間安排結構化,可以降低大腦酬賞系統迴路長時間反覆增強,避免孩子習慣之後,爸媽陷入得跟孩子做3C使用的拔河。

父母常下班非常累,有心無力管孩子,或害怕親子衝突,也不敢管,後續就會更困難。假使孩子已經重度使用(3C),放學開始滑到睡覺,再熬到凌晨2、3點,早上又起不來,如果想讓孩子時間結構化、有規則,就得依照孩子的嚴重度、家裡大人的共識、及每個家庭的狀況,循序
漸進做調整。◇

延伸閱讀
試試不打小孩 台東籲正向教養溝通
2024年04月30日 | 17天前
青少年如何面對人生? 文學幫大忙
2024年03月21日 | 1個月前
小孩懶洋洋 竟然是缺鐵?
2024年02月23日 | 2個月前
色情氾濫 詹森夫人寫書提醒兒童
2024年04月15日 | 1個月前
創造育兒友善社會 四立委提八方針
2024年04月01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