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黃香不祭灶神 因福分而官祿加身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天下無雙 江夏黃童
黃香字文彊,江夏安陸人氏。他小時候家境清寒,母親在他九歲時就去世了,他傷心憔悴,一直為母親守喪。後來小小的黃香把孝心都灌注到父親身上,盡心奉養。黃家貧窮,家中沒有僕人婢女,小黃香親自操勞家事。鄉人盛讚他侍奉父親極盡孝道。《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有一則「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就是讚美黃香的孝行。
太守劉護聽說了他的德行而把他召入府,給他安了「門下孝子」的名銜,對他非常愛敬,那時黃香才十二歲。在太守府中,黃香博學經典,精究道術,文章也很了得,京師的人稱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香的聲名也傳到了皇帝耳中。漢章帝在中山府邸,召黃香至殿下,對各王侯介紹他說:「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因此都對黃香另眼相看。
黃香不僅是一個孝子,又是很受朝廷皇帝敬愛倚重的尚書令。漢和帝在位,非常賞識黃香,多次升遷他的官職,從郎中累遷尚書令。後來黃香遷任魏郡太守,他改變了之前郡府的舊習,省下很多新舊官交替時採買的費用。當地新官上任時汰舊添新的設備費動輒數千萬錢。黃香接任太守徹底實行簡約,人未到魏郡地界,就先下令撤消各種備辦的常用器具和新設備。到官日,他又點了一些用品撤掉,也不依循舊例「祭灶」求福,反而閉門絕客。
黃香不祭灶乃是「不媚神」
黃香為何不祭祀灶神?難道他不敬神嗎?其實,黃香是不「媚神」!「敬神」和「媚神」有何差別呢?
俗世的一些人家祭灶,以祭祀請求賜福,尤其世俗所傳以甜點祭拜灶神,用來甜灶神的嘴幫忙自家在天帝面前說說好話,其實,這是「媚神」而不是敬神。試想「神」豈是能賄賂的?能被賄賂的還能是神嗎?所以黃香不祭灶並非不敬神,其實是不「媚神」!黃香不媚神,也不從俗。他在到官之日,不祭灶也不為自己求福,並且閉門絕客來迴避道賀和攀迎。
慈悲黎民 救人無數
據《後漢書》記載,黃香任尚書令掌管樞機要務時,勤務政事,憂公事如己家事。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東平清河上奏了一件放訞言邪惑民眾的案子,牽連者達千人之多,依狀可能都要論及死罪。黃香接手這件案子後,悉心辨析證據,糾正揭發實情,不冤不枉,量刑從輕。洗清了許多人的不白之冤,救活無數人。
黃香平日在執行法務科罪論刑時,常常持輕量刑。黃香愛惜人命,對那些做錯事或是誤觸法網的人,也總是存著悲憫心,擔憂他們的困境並加以濟助,為他們請求從輕科刑。黃香還曉習邊塞的事務,考量軍政,管理處置皆能得宜。他精勤理政、秉公利他的精神與胸懷,屢次受到皇上賞識嘉獎。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好父母官
延平元年(西元106年),他遷任魏郡太守時為百姓爭取福利,讓富商和官員不與農爭利。魏郡在城內外都有官家的園田,分給人耕種,這些好田地每年收穀達到數千斛,分租的人不乏富商和官員。黃香說:「田令規定『商人不農耕』,王制規定『官員不耕作』,卿大夫、食俸祿的官吏,不可與百姓爭利。」便將田地交給百姓耕種。
當地方遇到大水暴漲,鬧饑荒的時候,黃香節省自己的俸祿,捐出以前皇上給他的賞賜,用來救濟沒飯吃的窮人。郡中有大量存糧的人家受到黃香的感召,也紛紛捐出義穀,讓官府借貸給百姓,幫助那些受災的貧窮百姓渡過難關。
俗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黃香悲天憫人的精神處處落實在官場,時時實踐於生活中。他秉公辦事,明辨真相,從輕量刑,救人無數,陰德無量;他同情貧困的百姓,發揮「人飢己飢」的胸懷,救助飢餓無助的百姓於水火之中。這樣的大善之舉就是自求多福的好方子,相信灶神、天神都看在眼裡。
黃香精勤奉行天道的陰德,遠遠勝於媚神的祭灶求福!現世中的他受到福佑,皇帝對精勤理政造福人民的黃香,數次加給恩賞,關懷慰問他的疾病並賜醫藥,累次升遷他的官職,寵遇隆盛。
後來他雖然因為地方河水暴漲沒能調度好而被免官,數月後逝世於家中,但這或許是天命已到,或許是在離開這一世前,上天讓他輕鬆還掉過去業債的一個安排。黃香之子黃瓊在父親逝後,雖然屢屢避不應徵,還是受到多方薦舉,後來官至三公、太尉,清高顯貴,可說是黃香積德延福後人的展現!
後語
春秋時代衛國權臣王孫賈勤於「祭灶」,認為「與其祈禱主宰生死禍福的尊貴奧神保祐,不如殷勤祭祀掌管衣食福祿的灶神賜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王孫賈問了孔子的看法;孔子並不認同王孫賈的想法、做法。孔子認為人要行得正,即使在無人的地方,做人做事一樣要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對得起自己的道德良心。這也就是黃香不從俗、不祭灶的真精神所在,表現真君子的崇高境界與內涵。神能不讚賞這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