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紐約特映 導演:希望產生共鳴

左起為《食飽未》導演戴辛格、《金門》導演江松長、製作人錢孝貞。(記者林宜君/攝影)
左起為《食飽未》導演戴辛格、《金門》導演江松長、製作人錢孝貞。(記者林宜君/攝影)

【記者林宜君、鍾雅/綜合報導】

「我希望故事能讓國際觀眾感覺到連結,感受臺灣人的感受。」《金門》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導演江松長偕製作人錢孝貞於當地時間20日出席紐文中心的放映座談會。短短19分鐘的紀錄片探討了兩岸關係變遷與美、中、臺之間的連結與羈絆,在臺海衝突日益緊張的大環境中推出,格外發人深省。

特映會前的媒體見面會中,江松長談到拍片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在短短的紀錄片中向觀眾解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三方在一中政策下的歷史糾葛,而且鏡頭視角需要帶有人性與感情。

江松長說:「因為我們最終想要表現的是,真正從內心與人產生共鳴。紀錄片工作者雖然一般較不擅於表現複雜的問題,但是我們卻懂得悲天憫人,讓人說出:『我們現在了解你了。』即使觀眾只是了解了一丁點兒,但他們依舊與影片有所連結,這就達到了目的,但也是最艱鉅的挑戰。」

出生於臺灣,江松長在15歲時跟著家人移民美國,但他在25歲時從工程師轉行電影業,也長年在中國影視圈中耕耘。直到2018年,江松長才回臺灣定居於臺北。一次陪同雙親前往金門旅遊的經驗,埋下了他以金門作為探討臺海議題與身分認同的想法。

金門島曾被國民黨政府視為反攻中國大陸的最前線,在歷經多年和平後已經轉型為觀光名勝,且與中國廈門來往緊密。隨著江松長的鏡頭,觀眾從《金門》紀錄片中看到國共內戰時留下的坦克車遺跡、金門陸配談臺海戰爭對兩岸小三通的影響,以及退役軍人對戰爭的看法。

就像英文片名《Island in Between》所示,江松長將夾在臺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金門」當成了出發點,讓國際從金門了解長年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臺灣人的感受。江松長表示美國人看到這部片子後,很驚訝美國原來影響臺灣這麼多。

《金門》由CNEX視納華仁出品製作,是首部入圍奧斯卡獎的臺灣紀錄短片。江松長表示他剛開始得知時非常震驚,而且很長時間不敢相信。「對於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最大的成就是有人認可這些過程,我也是希望有越多人看影片越好,但是當同胞能理解你走過的路,而且能夠認同,這對我來說是最獨一無二的體驗。」江松長說。

「來自臺灣的電影能夠被世界看見,這簡直是美夢成真。」《金門》製作人錢孝貞表示她在奧斯卡獎報名期限到期的三天前,鼓勵江松長豁出去報名,「如果宇宙想要臺灣電影得到奧斯卡獎提名,那這就是答案。」

錢孝貞表示江松長在兩年前從臺灣寄到紐約給她看的第一個紀錄片畫面,就是坦克車在沙灘中的空拍畫面,讓她特別有共鳴,甚至在採訪過程中一度哽咽。

「1969年在我8歲時,舅舅打電話回家說他得去金門服兵役,我第一次看到外婆痛哭⋯因為她那一代是從中國大陸到臺灣之後就沒有辦法再回家的。我外婆在中國已經失去三個孩子了,所以我舅舅是臺灣的第一代。在那個年代,去金門當兵不一定回得了家,而這也是『金門』帶給我的第一印象。」

記者會中,202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食飽未》(Come Hungry)導演戴辛格(Carol Dysinger)也以她周遊阿富汗觀察飲食文化的心得,對比國際社會在了解臺灣的政治之前,需要先了解臺灣這片土地,否則臺海之間的「衝突」只是個動詞,而無法反應臺灣的複雜性。「只有看見當地的人與文化,我們才能體會到政治的重要。」

《金門》在臺灣總統大選的前一個月,於《紐約時報》紀錄片平臺Op-Docs公開放映。江松長表示希望看過紀錄片的西方觀眾能夠再多看一遍,並且看一篇有關臺灣的報導或聽廣播,再靠近一步了解臺灣。

另外,在金廈海域爭端加劇、兩岸緊張之際,據中央社報導,被問及《金門》在此背景下能帶給觀眾什麼啟發時,江松長說,希望作品能提醒觀眾和平的可貴與脆弱,「至少我認識的臺灣人都是支持和平,希望我們能好好的過日子,能好好的計畫我們的未來」,「大家需要珍惜,要小心的往前走,不要碰觸一些讓事情更惡化的東西。」◇

延伸閱讀
全球最棒城市 紐約居首 臺北第46
2024年02月19日 | 9個月前
兩月獲報越界24案 3年救援陸漁民14件
2024年02月18日 | 9個月前
小粉紅述轉變:感謝自由門助翻牆
2024年02月15日 | 9個月前
河北廟會徵兵 民憂被當炮灰
2024年02月15日 | 9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