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製建築、家具的祕密

中國古代,榫卯工藝的盛名,源遠流長。據說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算起,榫卯結構在中國至少已有7千年的歷史。(Shutterstock)
中國古代,榫卯工藝的盛名,源遠流長。據說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算起,榫卯結構在中國至少已有7千年的歷史。(Shutterstock)

文/司馬陽

無論小型家具,還是大型宮廷建築,卯榫工藝能確保家具、木製建築牢固穩當。而家具演變的過程從「席地而坐」到「垂足坐」似乎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殊不知……

中國古代,榫卯工藝的盛名,源遠流長。據說從「河姆渡文化」遺址算起,榫卯結構在中國至少已有7千年的歷史。

榫卯結構,即凸榫、凹卯的木結構,合乎陰、陽相融,互相平衡。這一結構表現上,一陰一陽,一進一出,一高一低,一長一短,彼此能夠牢固的結合,不僅能承受壓力荷載,還能產生一定的塑形。

榫卯結構,即凸榫、凹卯的木結構,合乎陰、陽相融,互相平衡。(rieffmicrostock/Shutterstock)榫卯結構,即凸榫、凹卯的木結構,合乎陰、陽相融,互相平衡。(rieffmicrostock/Shutterstock)
無論小型家具,還是大型宮廷建築,榫卯工藝能確保家具、木製建築牢固穩當。如果發生地震,榫卯結構建築能吸收、卸載能量,就算經歷劇烈晃動也鮮少會倒塌,可以將建築物的受損情況減至最小。這一結構可謂獨具匠心。

除了榫卯之外,木器還經常使用天然膠水作為輔助,其中之一便是魚鰾膠。有一種說法,榫卯撐起木製工藝的風骨,而魚鰾膠是讓木器更加牢固的法寶。

魚鰾膠,原料取自深海魚鰾。關於魚鰾的使用,在南北朝的《齊民要術》、明代的《本草綱目》、元代的《飲膳正要》中均有記載。

魚鰾可作為藥物與食用,也可用於工藝。魚鰾藥用、食用,可滋養筋脈、止血、散瘀、消除破傷風。用於工藝,魚鰾經過加工,可製成粘性十足的膠水,能牢牢鎖住榫卯,加固木製建築。

現代化學膠含有甲醛,對人體和接觸的材質都有雙重危害。魚鰾膠是純天然的粘合劑,且具備很好的伸縮特性,其粘接強度,比一般的動物膠還要大。木料隨著季節變更會有微小的變化,或遇熱膨脹或遇冷收縮。

除了榫卯之外,木器結構的穩固還經常使用天然膠水作為輔助,其中之一便是魚鰾膠。圖為乾魚肚(魚鰾)。(a paul c. shot/Shutterstock)除了榫卯之外,木器結構的穩固還經常使用天然膠水作為輔助,其中之一便是魚鰾膠。圖為乾魚肚(魚鰾)。(a paul c. shot/Shutterstock)
魚鰾膠水凝固後會隨著榫卯結構同步伸縮變動,形成彈性銜接,不會因單純的硬性粘接,而撕裂木製品的榫卯結構。

採用榫卯結構與魚鰾膠的木製品,也便於拆卸。通過魚鰾膠能溶於熱水的特性,融化魚鰾膠,拆卸木製品時,不會因為粘度過硬而撕傷木製品,影響整體結構。

從這一點來看,古人的智慧是圓容的,能考慮到多層面以及更長遠,將智慧巧妙的融合在不同環節中,令後人歎為觀止。

從家具的變遷 看中國的修煉文化

今天,當我們坐在各式各樣舒適的椅子上,躺在現代設計的各種式樣的床上時,可曾想過古人卻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眠呢?

早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創造了供人席地而坐的最古老的家具——席,以及以此為中心的各種原始木器——木案、木俎、木几等,成為低矮型家具的源頭。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床(低矮型),為後世各類床具首開先河。秦、漢時,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家具系列,此時期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家具的代表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家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啟隋、唐。這時從少數民族傳入了高型坐具:胡床。經過演變,漸高家具圓凳、方凳等等開始嶄露頭角。卧具床、榻等也漸漸變高,可垂足坐於床沿。但總體來說,低矮家具仍占主導地位。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老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向「垂足坐」轉變的過渡時期,典型的高型家具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這時期是高型與矮型家具共處的階段。

到了宋代,高足床、高几、巾架,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已普及到民間,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人們席地而坐的習俗。宋代也是中國家具史中空前發展、普及的時期,為明、清家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人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完全轉變為「垂足坐」只是近一千年來的事。高足床、高几、巾架,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是從宋代開始在民間普及,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人們「席地而坐」的習俗。(Juris Kraulis/Shutterstock)古人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完全轉變為「垂足坐」只是近一千年來的事。高足床、高几、巾架,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是從宋代開始在民間普及,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人們「席地而坐」的習俗。(Juris Kraulis/Shutterstock)

從中國古代家具的演變可以看出,古人起居方式從席地而坐完全轉變為垂足坐只是宋代以後近一千年來的事。難道古人從來沒想過坐得高點,腳垂著會舒展一些?

宋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和創造,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古人真的必須由胡床的出現才意識到自己可以坐在凳子上嗎?其實,從黃帝向廣成子求道開始,就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修煉的文化。

那時的讀書人要打坐,提筆前講運氣呼吸;各行各業講究靜心、調息,全社會都處於這樣一種「修煉的環境」。如果我們追尋中華民族的修煉史就不難看出,「道家的興衰」恰與「凳子的出現」相契合。

當胡床在魏晉時代傳入中國時,道教中提倡儒家孝道的亂法行為也就在這時開始出現,這個時代的修道人已開始遠離塵世,進入深山老林中修煉。

當椅子、凳子在宋代完全普及時,這時的人世已容不下真正的修煉人。三教合流已成為大勢所趨,民間修煉的風氣從此蕩然無存。

從席地而坐演變到垂足坐似乎是一種文明的進步,殊不知這其實正是人類思想、道德偏離正道,走向敗壞的一個標誌。◇

延伸閱讀
兩稅制落日 經濟部擬延長優惠
2024年02月05日 | 10個月前
傳中國碧桂園逾30案獲列「白名單」
2024年02月04日 | 10個月前
中國債務占比沖天 GDP近2.9倍
2024年01月31日 | 10個月前
混合感染H3N2、H10N5 中國出現致死病例
2024年01月31日 | 10個月前
不只青年 陸中年人也難就業
2024年01月30日 | 10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