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上的信仰 巴黎聖心堂
巴黎市區一座山丘——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上,有一個令人難以忽略的景點,那就是聖心堂(the Sacré-Coeur Basilica)。粉白色外觀、顯眼的穹頂,讓聖心堂看起來與巴黎其他法式宗教建築很不一樣。聖心堂的起源,猶如它的彩色玻璃花窗般多彩多姿。
1870年12月,隨著普法戰爭失敗之後,慈善家亞歷山大‧勒讓蒂爾(Alexandre Legentil)和藝術家休伯特‧羅哈爾‧德‧弗勒裡(Hubert Rohault de Fleury)發起心靈提升計畫(spiritual initiative),帶領社會大眾共同努力在巴黎興建一座教堂,供奉象徵法國懺悔、信仰、信任和希望的耶穌聖心(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1873年7月,法國議會宣布,興建新教堂符合公共利益。
建築師保羅‧阿巴迪(Paul Abadie)的設計稿從77份提案中脫穎而出。教堂原訂1875年動工,但要先解決地基不穩問題,工期因而延宕。基地下挖83口井,每口井深約30公尺,再以岩石和混凝土填補,做成地下石墩支撐聖心堂。
教堂持續蓋了近40年,期間歷經五位不同的建築師,每位建築師都大範圍翻修原本的設計。教堂終於在1914年竣工。
阿巴迪的建築風格屬當時歐洲常見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建築,與巴黎多數哥德式教堂,例如: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形成鮮明對比。阿巴迪的設計靈感來自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San Marco in Venice )和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Saint Sofia)大教堂。
阿巴迪的新拜占庭(Neo-Byzantine)設計受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影響,同時融合了拜占庭式建築與東正教建築元素。例如,聖心堂的平面設計為拜占庭希臘十字形(Greek cross)、圓拱、穹頂,以及拱頂裝飾著五彩斑斕的馬賽克(彩色磁磚,一種裝飾藝術)。
聖心堂外觀
聖心堂的中央穹頂建於1889年,地下共有80根石墩支撐,是僅次於艾菲爾鐵塔(the Eiffel Tower)巴黎第二高的觀景臺。
穹頂上方有一座鐘樓(campanile),於1912年完工。穹頂裡掛有法國最大的鐘,叫「薩瓦鐘」(Savoyarde),重19噸,比倫敦的大笨鐘(London’s Big Ben)還重。
近距離欣賞聖心堂可見三個拱形門廊,這是由石柱支撐的羅馬風格門廊。門廊中央上方有一尊雕像代表耶穌聖心,教堂因此命名。此外,教堂立面拱門上還有兩座青銅騎馬雕像,由雕塑家伊波利特‧列菲伏爾(Hippolyte-Jules Lefèbvre)創作,分別是法國守護神聖女貞德(Joan of Arc)和法王路易九世(King Louis IX)。
內部設計
聖心堂的室內設計,結合傳統古典特色與新拜占庭元素。唱詩班、石柱和迴廊(ambulatory)為古典風格,馬賽克則採拜占庭風格。室內平面配置呈希臘十字形,穹頂位於十字形正上方,也是根據拜占庭教堂設計。
聖心堂最大的亮點位在後殿(the apse)上方屋頂的馬賽克。由2萬5千塊琺瑯(enamel)鍍金陶瓷片組成,面積約1,558平方英尺(約44坪),採用拜占庭式建築常見的藍色和金色,同樣的配色也出現在另兩個穹頂和拱廊的裝飾。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裝飾藝術,中心人物是身穿白衣的耶穌,他張開雙臂獻出聖心。周圍是聖母瑪利亞、大天使米迦勒(the Archangel Michael)和聖女貞德。馬賽克的底部有句拉丁銘文寫道:「致耶穌聖心,展現熱情、知懺悔、存感激的法國。」(To the Sacred Heart of Jesus, France fervent, penitent, and grateful.)
中殿(the nave)上方有個高高突起的穹頂,象徵天國世界。穹頂下的拱形柱則代表連接人間(中殿)與天國的通道。
玻璃花窗色彩多樣、圖案精美,是新拜占庭建築風格另一個重要特色。花窗上描繪法王克洛維一世(King Clovis I )和路易九世(King Louis IX)的人生。此外,聖心堂裡最重要的象徵──基督聖心位於圓形彩色玻璃花窗的中心,精緻的設計以中央的基督聖心向外展開,最外圍有紅色小圓造型設計。
【備注】
1. 折衷主義建築,即混合以前的歷史風格元素,導引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使建築樣式產生多樣的發展。出現於19世紀後期。
2. 羅馬式建築,或稱羅馬風建築,為歐洲中世紀一種以窄半圓拱為特徵的建築風格,從12世紀開始,逐漸過渡到以尖拱為特徵的哥德式建築。
原文:〈Sacré-Coeur Basilica: Symbol of Faith on a Hil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