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快24日排核廢水 專家:食用海鮮無明顯風險
日本最快24日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處理水,外界關注,若不慎食用攝取足量氚水的海鮮,將會影響自身身體健康。學者表示,氚水受到潮汐、沿岸海流與海洋渦漩作用持續擴散傳輸之後,也不會明顯提升海洋生物與人類食用海鮮的風險,另有國外學者表示,沒有證據顯示核廢水會對環境或人類健康造成影響,並表達對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支持。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經調查後,同意日本將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含氚核廢水」排放入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宣布,最快24日啟動核廢水排放作業。我國原能會表示,未來將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並持續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確保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學者意見,對於海洋生物與食用海鮮會攝入足量的氚水,是否會導致人體健康受損。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認為,雖然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地少,答案是否定的。
蕭仁傑說,曾經有研究人員將鯉魚魚苗飼養在每公升含5萬貝克氚水中,及無氚水污染的水體中35至150天,結果兩組魚苗的體長並沒有顯著差異。
蕭仁傑說明,而人類直接暴露在含氚廢水,或食用氚水污染的海鮮造成傷害的前例幾乎沒有文獻報導,且福島核電廠預計排放的氚水輻射活性遠遠低於人類核試爆產生的量。
蕭仁傑說,福島核電廠排放出來的氚廢水,透過與海水混合快速稀釋,再受到潮汐、沿岸海流與海洋渦漩作用持續擴散傳輸之後,也不會明顯提升海洋生物與人類食用海鮮的風險。
澳洲阿得雷德大學輻射研究教育及創新中心主任Tony Hooker表示,沒有證據顯示核廢水會對環境或人類健康造成影響,對於日本將排放核廢水的消息表示歡迎,並給予支持,相信日本擁有健全的輻射管理計劃。
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兼任副教授陳清江指出,東亞地區(中、日、台、韓)的核設施每年排放1400兆貝克以上的氚,北太平洋西部水體中氚活度仍在每公升0.3貝克以下,屬天然背景值變動範圍,遠低於偵測低限值。
陳清江說,日本311事故當時3至6月緊急排放的氣、液態氚活度約3400兆貝克,但是台灣並未測到;從福島核一廠未來23年擬排放含氚廢水每年22兆貝克,可以推斷對台灣不會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