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進化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下)

大紀元特稿:透視「進化論」。(大紀元製圖)
大紀元特稿:透視「進化論」。(大紀元製圖)

文/《透視「進化論」》寫作組

五、「廣進化」沒有通過科學實驗驗證

(文接上週)進化假說除了上述的重大邏輯漏洞之外,還有一個更致命的缺陷--它是一個無法用科學證明的假說,相當於一種科學幻想。

5.1 難以成立的前提條件

進化假說認為,約40億年前,地球上的化學原料在「原始湯」中由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產生單細胞,隨後,生物從單細胞生物演化到多細胞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動物、哺乳類、猿猴類,最終演化出人類。在這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生物體不斷發生變異,並且那些在生存競爭中具有優勢的變異被自然環境選擇,經過漫長的時間和大量的生物演化,最終產生了人。²³

因為達爾文主張生物進化是緩慢的逐步變異,而非突然改變,而這種緩慢的變化需要長時間才能形成,所以,如果要證明進化假說,需要觀察數以萬計的動物和植物,並且至少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²⁴。這些實驗所需的條件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博士、南安普頓大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科爾庫特(Gerald Allan Kerkut)在1965年發表的著作《進化的啟示》(Implications of Evolution)中這樣提到,進化論是建立在七個基本假設前提之上的。然而,在關於進化論的討論中,這七個基本前提常常沒有被提及;許多人經常忽略前六個假設前提,只考慮第七個。²⁵

七個假設前提條件:

第一,生命是由無機物自然產生的;第二,生命只有一次自然產生;第三,所有生命彼此有親緣關係,從病毒到細菌、植物、動物,都有親緣關係,都從同一個祖先進化而來;第四,多細胞生物是由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第五,各種無脊椎動物彼此有親緣關係;第六,脊椎動物從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第七,脊椎動物中,魚類演化成兩棲類,兩棲類演化成爬行類,爬行類演化成鳥類或哺乳類等等。(《進化的啟示》第二章第六頁)

另外,根據現代遺傳學家的分析,進化論如果成立,還必須要滿足第八個假設前提條件,也就是在物種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論內因(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物種生殖力下降²⁶的種族滅絕²⁷、疾病)還是外力(自然災害、戰爭),必須確保物種族群不滅絕、不中斷,否則物種將無法繼續繁衍下去。如果這個前提不能得到保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理論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先不談前六個假設前提,單單只看第七個前提,如果要證明它是站得住腳的,至少需要兩方面的驗證:

第一個驗證,需要對大量的生物樣本進行回顧性觀察研究,看看是否有一個物種曾經變成另一個物種的證據。

世界公認的英國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學家權威帕特森(Colin Patterson, 1933-1998)經過幾十年的大量樣本觀察,1981年他在一次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演講中公開質疑進化論:「你們誰能告訴我任何關於進化的真正證據,哪怕是一件真正的證據?」²⁸

顯而易見,帕特森所處的年代所掌握的生物學知識遠遠超過達爾文時代,況且帕特森研究的生物範圍更廣、結論更可信。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第二個驗證,需要設計前瞻性研究,看看是不是有一個物種會在這樣的實驗中變成另一個物種。

比如,達爾文說人類是從很久遠年代以前的一種猴子進化來的,但其實這種猴子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我們姑且假定達爾文所說的這種人類的祖先--稱為「始祖猿」--是存在的,而且「始祖猿」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變成了古人類。這個版本的通俗說法是「人是猴子變來的」。

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研究,實驗組A觀察被達爾文視為人類祖先的「始祖猿」,對照組B觀察其他的猿猴,讓牠們生活繁衍,誕生出延綿不絕的世世代代,看看在A組中有多少「始祖猿」演變成了人,並與對照組B做比較,看是否有差異。

且不說這樣的「始祖猿」到底存不存在,試問地球上有沒有人能夠至少活幾百萬年看到實驗結果呢?實驗可行性存在巨大問題,這樣的研究幾乎是不可能的。

榮獲三個科學博士學位的英國化學家史密斯教授(Dr. Arthur Ernest Wilder-Smith, 1915-1995)在1981年出版的著作《自然科學對進化一無所知》(The Natural Sciences Know Nothing of Evolution)中闡述:「新達爾文主義七個主要假設前提,沒有一個可以被證實,也沒有一個可以用實驗來驗證。如果沒有實驗的證據支持,整個理論就難以被視為科學;如果新達爾文主義七個假設不能用實驗證明,就應該將其視為哲學,而不是科學,因為科學應該是能夠用實驗證實的事物。」²⁹

也就是說,在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進化論」是無法用科學證實的,它竟然是一個哲學範疇探討的概念,而不屬於真正的科學。

這裡所提到的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³⁰,是在達爾文原始理論的框架之下,後人結合遺傳學、生物學的研究給他做的補充。

但無論有多少五花八門的學說,都無法提供證明「廣進化」的直接證據,都是圍繞著「微進化」做文章,其實已經不知不覺的拋棄了「廣進化」的內涵,也是為了支持達爾文理論的一種自圓其說,所謂的現代綜合(Modern Synthesis)或現代演化綜論(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皆是如此。

5.2 事與願違的科學實驗

其實,後人不是沒有試圖去驗證達爾文的「進化假說」,恰恰相反,科學家們為了證明它,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做了各種各樣的實驗,試圖加以驗證,但結果都是徒勞無功、以失敗告終。

5.2.1 備受質疑的燒瓶實驗

進化論的第一個假設前提是,生命首先是從無機物「進化」成生物大分子。

1940年代,一流的生物學家、化學家大都在傾全力研究蛋白質。

1953年,美國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米勒(Stanley L. Miller)從無機物³¹中製造了胺基酸³²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質,被認為是支持生命由無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重要科學證據。

米勒當時是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他模擬人們認為在生命出現以前的原始地面氣層的成分,在一個燒瓶中加入氫氣(H₂)、甲烷(CH₄)和氨(NH₃)等還原性氣體和水蒸氣。將燒瓶密閉後插入兩支電極,通電後可以產生電火花。七天後,他從燒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機物,其中竟有幾種胺基酸。

他的實驗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為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有了胺基酸,蛋白質或生命的產生就幾乎指日可待了。

米勒和其他人用實驗的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溫、震動波等,從還原性氣體中獲得了胺基酸、葡萄糖、核糖以及核酸所含的幾種鹼基等生物體內的重要有機物。

然而米勒的實驗並不像當時許多人預想的那樣拉開了創造生命的序幕;相反,針對他們實驗的條件和意義,人們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³³。

第一個質疑和挑戰,是真實的原始大氣的性質難以確定,因此米勒和其他科學家在他們設定的實驗條件下所觀察到的化學反應是否在實際原始大氣中發生過,不能確定。

在米勒做實驗的年代,人們原先認為原始大氣是還原性的,沒有氧氣存在。文獻報導太古代(38億到25億年以前)地球大氣可能極度缺氧,當時的大氣氧分壓被認為約為現在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濃度的10的負12次方。³⁴

所以,米勒等人當時採用了幾乎無氧的還原性氣體的反應條件,這樣保證合成的胺基酸比較穩定、不容易分解。如果有氧存在,胺基酸不容易合成,或者合成之後容易分解。

然而早期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是否存在³⁵這個話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1982年有學者對氧氣濃度的估算,變異範圍從現在大氣的10的負14次方到10的負1次方³⁶,這已經反映了氧氣含量極大的不確定性。

1985年《分子進化雜誌》(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的文章認為,早期地球上含有大量水蒸氣,而大氣上層的水光解離產生氧氣³⁷。《加拿大地球科學雜誌》(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的文章認為,在地球最早的沉積層中發現了富氧紅床(red bed)³⁸,提示早期地球上存在氧氣。

如果早期地球大氣層含有氧氣,米勒等人實驗中的氣體成分就不能反映早期地球的情況,那麼那些實驗對證明「進化假說」認為的「原始生命產生於無機物」,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第二個質疑,跟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有關。

就像我們人有左手、右手,生物分子雖然看起來一樣,但是它們的三維結構不完全重合,這叫做「手性」(chirality)。我們可以用「鏡像」的方式來比喻分子的「手性」。一個分子的兩種手性對映體通常被標記為「右手」(用D表示)或「左手」(用L表示),分別代表右和左的手性分子。

地球上幾乎所有生物的蛋白質中只有左旋胺基酸(L-胺基酸)³⁹,右旋的幾乎可忽略不計。米勒等人得到的胺基酸卻是右旋和左旋各占一半⁴⁰。也就是說米勒合成的胺基酸有一半是不可用的。本來就不穩定,還有一半的不能用,那麼在大自然中通過無機物自發隨機組合成有意義的生物分子或有機物的可能性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與此類似,自然界生物中的核苷酸(核苷酸是RNA與DNA的結構單位)中只有D-核糖,根據化學合成的常識,實驗室合成是左右各占一半⁴¹,所以自然界生物中的核糖的存在型態不可能用隨機合成的實驗結果來解釋,生命的起源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第三個質疑,生物大分子,比如蛋白質中包含特定複雜的訊息,無法通過自發組合而產生,不可能通過隨機組合、碰撞產生出高度複雜有序的生物大分子、細胞甚至生命。⁴²

比如,組合成DNA的四種核苷酸不會在自然界中自發形成。實驗製造的核苷酸是L(左)和D(右)異構體的混合物。由於DNA僅由D異構體組成,因此數千種特定D異構體的概率變得更加遙遠。即使存在自組織模式,含有250個短鏈核苷酸的基因出現的概率為10的150次方分之一,至10的70次方分之一。

英國知名理論化學家、曾在牛津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及芝加哥大學任職的奧格爾(Leslie Eleazer Orgel, 1927-2007)1994年在《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中寫道:「結構複雜的蛋白質和核酸不可能同時在同一地點自發產生,但是兩者對產生生命缺一不可。因此,人們可能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生命實際上永遠不可能起源於化學方法。」⁴³

紐西蘭當代著名分子生物學家道頓教授(Dr. Michael Denton, 1943-)在1985年出版的著作《進化論:陷入危機的理論》(Evolution: A Theory in Crisis)中評論:「生命起源前,原始湯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進化出現的必要條件,但即使找到了湯的有力證據,生命起源的問題仍遠未解決。生命起源問題最難的地方不在於湯的起源,而在於從湯到細胞的各個階段,在用於構建細胞的基本構件、胺基酸、糖和其他簡單有機化合物、與已知最簡單的生命系統類型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⁴⁴(每週六見報)◇

【本章目錄】

一、達爾文是如何提出「進化論」的
二、進化假說的基本內容
2.1 共同祖先、物種演化
2.2 自然選擇、適者生存
三、經典科學研究的「三段論」
四、根本錯誤:用「微進化」推導「廣進化」
4.1「廣進化」是一個物種變成不同物種
4.2「微進化」是「變異」不是「進化」
4.3 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

五、「廣進化」沒有通過科學實驗驗證
5.1 難以成立的前提條件
5.2 事與願違的科學實驗

5.3 物種保持穩定的自然鐵律
六、人不是猴子變的
七、眾多科學家公開質疑進化論
7.1 進化論「站不住腳」
7.2 進化論「是沒有證據且與事實不符的假設」
7.3 進化論「是達爾文的白日夢」
7.4 進化論「不是一個可以被驗證的科學理論」
7.5 進化論「是成年人的童話」
7.6 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聯名否定進化論

延伸閱讀
西伯利亞8千年前堡壘 顛覆考古想像
2023年12月26日 | 9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