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示警金融穩定遭威脅 需維持高利率
國際清算銀行(BIS)週一(17日)警告,與經濟危機多年抗爭所創造的條件,正讓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推至極限,為了避免長期通膨,高利率水準可能要維持更長的一段時間。
路透社報導,國際清算銀行有著「央行中的央行」之稱,總裁卡斯騰斯(Agustin Carstens)認為,穩定並非單純由利率或債務水準來定義,而是隨著時間推移,受到政治、科技實力及整體經濟政策的影響。
卡斯騰斯指出,全球央行正在調高利率來避免長期的高通膨,即使以經濟放緩作為代價,利率可能還是要維持在較高水準,且持續時間將比預期更長。他表示,外界已經發現到放緩升息速度、確保償債成本不會上升的政治壓力。
另一主要挑戰,主要是1970年代以來,銀行業壓力在全球一致啟動升息循環後,約有1/5案例在3年後爆發。卡斯騰斯表示,目前觀察到企業債務水準拉高的情況,又出現通膨大幅飆升,為二戰以來首次,政府可要改變未來作法,讓通膨低於目標的同時,避免激進降息或刺激措施。
針對通膨走向,彭博社引述里奇蒙聯準銀行總裁巴爾金(Thomas Barkin)看法,表示希望能看到更多通膨正在回到聯準會(Fed)2%目標的證據。
儘管美國通膨報告上週顯示物價壓力出現減緩,但多數Fed官員均強調「有必要採取更多行動」,市場預測5月3日利率會議上可能最後1次升息;媒體追問5%左右的終點利率是否有損經濟,巴爾金回應,借貸成本水準從歷史來看並不罕見,美國經濟表現尚可。
拉加德:美中對立將削弱全球經濟與助長通膨
美聯社報導,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17日也示警,世界經濟正在分裂成以美國、中國為首的2派,可能會破壞全球商業穩定,並加劇通膨態勢及削弱全球經濟成長。
拉加德說,歐洲目前98%稀土依賴中國,而這些礦物被用於生產手機、電腦硬碟等產品,若全球供應鏈按地緣政治路線分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短期上漲5%、長期上漲1%。
她說,目前美國恐怕不能理所當然的視美元為國際貿易的首選貨幣,因為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正試圖擺脫對美元的依賴;未來世界經濟更加分散、效率更低,恐怕會讓央行更難控制通膨,必須找到提高供應鏈效率及節約能源來控制成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