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持續震盪】 學者:政府勿過度介入
回顧歷史,金融風暴都有週期現象。學者認為,全球現今面臨的金融問題,很多都與當初各國政府執行大撒幣的決策有關,導致房市高漲、通膨惡化等苦果,同時累積金融風暴的能量,就可能導致虛假的經濟繁榮破滅。
中經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指出,自2008年金融風暴以後,各國政府持續以貨幣寬鬆政策(QE)大撒幣,試圖挽救經濟頹勢,當數據用很快速度見漲時,認為是很大的成功,但也埋下社會問題的種子。
由於大財團掌握愈來愈多的資金,就開始大量從事股票交易、投資房地產與積極生產,吳惠林表示,當時認為是一片榮景,但是生產產品逐漸沒有實際需求,抑或受僱人認為薪水持續提升,但追不上物價漲幅,成為了一種虛假的繁榮。
吳惠林說,凱因斯有一個著名的挖洞理論,只要政府編列支出經費,白天僱用一批工人挖洞,晚上再僱用另一批人填洞,就可以創造需求、提高就業率,甚至可以增加國內生產毛額(GDP)表現。他說,這其實對社會並沒有任何助益,這些政策持續下去,就會累積金融風暴能量。
「舉例來說,現在年輕人買不起房就是大撒幣的惡果之一」,吳惠林認為,政府用政策打房雖然能產生一些效果,但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現在各國面臨的現狀。
美國聯準會(Fed)去年3月16日至今接連升息19碼,期望可以壓制高漲的通膨,但也造成矽谷銀行(SVB)等金融機構倒閉、出現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暴雷的諸多影響,貸款利率飆升成為企業沈重負擔。
瑞士政府出手救瑞士信貸後,外界產生一種聲音,「為何公司經營不善,卻變成要全民買單?」對此,吳惠林表示,很多時候政府過度介入就會產生另外的問題,回歸自由市場運作,本身經營成敗自負,所以有一定儲蓄在身、「現金為王」開始逐步受到重視。
吳惠林說,企業一旦大到政府認為不能倒,就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因為涉及層面除了金融體系也囊括社會問題,企業如果認為政府一定會救它、不會讓它倒,就等於變相把風險分攤出去。
中國財政危機正持續引爆
吳惠林指出,這與中共政府透過「剛性兌付」製造的經濟榮景相似,國家金融單位都會對壞帳買單的做法,一直讓民眾與企業堅信銀行不會倒、房市不會垮、股票一定漲,認為政府都會護盤。
「但事實上財政危機一直在中國陸續引爆」,吳惠林認為,獨裁政權持續美化經濟數據,許多地方銀行卻出現民眾無法領現,不就是很嚴重的財政危機嗎?
吳惠林說,中共各種割韭菜行徑成為常態、房地產不見好轉,其實就是透過陸續引爆泡沫來維持財政。他說,企業若無法持續經營,恐怕只能利用「以債作股」的方式,讓銀行入股這家公司來解決債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