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委會華語教學國際高峰會導入科技力 臺灣華語文品牌升級
僑務委員會「2022年華語教學國際高峰會」於10月25日圓滿落幕,副總統賴清德於開幕典禮致詞表示,「臺美教育倡議」建立結構制度,期許循此模式與更多國家簽訂系統性、結構性教育合作倡議。國家安全會議副祕書長徐斯儉也提到「華語文國家隊形是國家戰略」,可見論壇高峰會在擴大正體華語文海外市場之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需求是創新的趨動力
全球華語市場方興未艾,由於各國陸續關閉孔子學院,以及美國鼓勵學生學習多國語言,臺灣與美國也啟動「臺美教育倡議」,國際強大需求的趨勢下,帶來正體華語文教育市場重整的新契機。僑委會站在海外第一線,長期擔任平臺和橋梁的角色,鏈結臺灣教育與僑教網絡,具體有效的整合國內產官學研各領域資源,是推廣臺灣特色華語文教學的利器。匈牙利玉山中文學校李怡瑩校長用活水形容僑委會的挹注。
五大優勢動能 讓世界看見臺灣
論壇聚焦在提升「海外僑校」、「國內華語文教學機構」、「華語教育國家隊」、「華語文智能產業」、「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五大優勢動能,並探討教學合作策略,期許能深化海外僑校與臺灣的多元連結與廣泛合作;引領僑校營運發展及強化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的功能;也協助華語文教學機構及智能教育產業對外輸出,在開創僑委會、僑校、產業三贏的情勢下,逐步達成深耕歐美主流社區,強化全球在地草根的影響力,藉此擴展知臺、友臺的力量,讓世界看見臺灣。
「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領航
僑委會以僑校為基礎,設立「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作為推廣的據點,截至2022年共輔助43所「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在歐美地區營運,提供當地18歲以上人士學習具臺灣特色的華語文教學,將於4年內邁向全球成立100間的目標。
僑校的營運是擴展正體華語文海外市場的重要力量,既有的僑校教學系統導入數位科技的新思維,設計符合當地社會人士所需的華語文課程,並提供友善的學習環境與教學方式,頗受好評,目前,各地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課程已陸續吸引當地主流人士報名;一些中心更與當地機構合作開設專班,達成與海外社會主流價值對接。
融合智能科技 產官學跨領域合作
根據僑委會的研究統計,85.8%受調查僑校目前都有使用智能教育產品、80%以上參訓教師有至少半年的線上教學經驗,可見數位轉型的努力已經成功點燃新的教學動能。透過產官學跨領域合作,融合臺灣智能教育產業的能量,已成為翻轉華語文教育的關鍵,可預期新一波的華語文教學模式將不斷開展。優派國際(ViewSonic)朱家良董事長認為,臺灣已經擁有硬體、軟體,也建立了培訓的機制,教材也已經準備好了,一旦華語文生態系整合成熟,一定能夠解決老師與學習者的所有痛點,有信心能讓臺灣華語文品牌發光發亮。
【合作模式一】讓智能產業成為華語數位教學的推手
僑委會與智能教育產業連結,開展多元、活潑之數位教學模式,為了促進智能產業與教學使用者的互動交流,特別於會場規劃華語文智能教育產業展,共有17家廠商參與,僑委會也與ViewSonic、迪威智能、艾爾科技、MangaChat漫話科技等合作,提供教師在課程設計、備課、評量、教學輔助、自主學習、教學設備及互動教室等各項數位教學所需資源與服務,提升數位華語教學能力。
【合作模式二】整合華語教育國家隊形 引領高視野
僑委會與教育部、外交部共同提出「華語教育 2025計畫」,未來將透過「政府間合作」(G to G)及「校對校合作」(U to U)模式讓華語學習成為國際友人認識臺灣友善文化的管道之一,目前,正結合華語文教育產業建構標準化與協同性系統,逐漸形成「國家隊形」,開發的工具箱包括:語料庫、能力測驗、課程指引、教材與課程及資源平臺。會中特別介紹了華語文能力測驗2.0版,教師可以根據評量目的,選擇不同等級的華語文能力測驗,可長期追蹤學生的學習成效,成績單與證書上也提供與國際主要語言能力指標間的對應關係,能讓海內外教育人員依標準化架構產出教學產品,共同讓臺灣華語文教育發揚海外。
【合作模式三】協助國內教育機構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會中也邀請國內教育機構分享華語文的推廣經驗,無論是媒合海外僑校共同推廣華語文教育,或是與海外僑校合作,輔導實習生線上教學的模式提高實習生的教學能力,更有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題,舉辦各類華語教學營隊,開發華語教材。國內教學機構不斷的融合數位科技,創新教學方法與教材,不但吸引學習華語的歐美青年來臺灣體驗或學習華語,也擴大臺灣華語文教育在海外的影響力。
會中師大副校長印永翔談到,僑校與「臺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合作,對大學教育機構來說,是教學意見能夠直接獲得回饋的最佳管道,他很期待學習中心能夠更快速的發展。智慧學習產業聯盟會長王崇旭更直言,參與這場論壇讓他看見華語文的市場商機,會加快與業者研討如何整合共同走向國際。呂元榮副委員長表示「知道問題,才能有解決方案」,經過兩天的討論與分享,各領域代表與線上所提的建議或問題,將成為政策修正的重要參考,也正是舉辦高峰會論壇的價值。
責任編輯:李妍熙
(行銷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