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後】 學者:美中緊張將有望緩和
中共16日召開二十大,對於美中未來關係如何發展,學者分析,對中共來說,今年底有三件重要事情,一個是二十大、第二是美國期中選舉、第三是臺灣地方選舉。臺灣雖是地方選舉,但這是民意的重要指標,對於中共來講肯定特別關注,所以接下來的發展跟中方政策是值得觀察。
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向《大紀元時報》表示,中共姿態上還會相當強硬,但不會放棄跟美國溝通、對話,畢竟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此時跟美國恢復對談,對習近平是有好處的,二十大他已經連任了,不用擔心對外採取緩和姿態有害他的權力,所以未來美中關係可能會出現緩和的情況。
台灣安保協會副祕書長何澄輝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美中之間目前全面性的競爭關係是確定的,只要中共在有關他的價值體系或對於國際秩序的認知,或仍然持續主張其擴張性民族主義的作為,衝突是勢不可免的。
美中在哪些方面競合?
在氣候、綠能等議題對話。張國城指出,習近平若要改善對美關係,黨內不會有人反對,因為反習的人不可能比他更左,他在黨內已經很左、很鷹派,反對者不可能比他更左、鷹派。他認為,可能會對氣候變化、綠能等問題,會較早展開對話,對雙方來講都是有意願的。
除氣候變化外,外交、軍事等方面呢?張國城分析,目前來講不走向直接軍事對抗的道路,這是雙方共識,特別是俄烏戰爭,俄羅斯攻打由美國、北約支撐的烏克蘭是沒辦法取得決定性成果,顯現美國只要願意出手介入,要阻止改變現狀者,還是有足夠實力,所以直接跟美國對抗,頂多說中共做好準備,但不至於走到這步。
何澄輝分析,有軍事安全、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都會有不可調和的衝突發生,中共自己當前也面臨政治、經濟、社會的問題,這些都不是單純的可以用跟美國甚至是外界的衝突來加以解決,但中共卻可能利用對外行動來試圖舒緩內部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矛盾與衝突。
具體措施為何,何澄輝指出,目前經濟上已經發展到科技領域,(美國)會斷絕中共過去對於技術獲取的經濟侵略手段,軍事安全會重新鞏固區域安全,國際上有關於價值體系中共會結合俄羅斯、伊朗、北韓等修正主義的國家進行對抗性聯盟,將會是民主與修正主義國家聯盟之間的對抗情勢。
何澄輝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是繼續維繫既有的民主價值秩序、全球經貿以及安全體系,而中共試圖介入或直接參與國際規則秩序的制定,並劃設屬於它自身的排他性的獨占領域,包括在南海、東海、臺海等地區的主權申訴,這是目前中共所採取的策略,也是美中衝突必然顯現的地方。
提振經濟是20大後首要任務
對於習近平對內的首要任務,張國城認為,對內重新提振經濟,因為動態清零、貿易戰等對中國的經濟有負面的影響,連黨內都承認,未來如何華麗轉身,逐漸放緩,他一定要做。
張國城指出,問題是中國整體的公共衛生、醫療水準與八大國家有差距,換句話說,採取和緩的防疫政策,是否導致大面積的感染,恐怕會對經濟發展、公衛體系是更大的衝擊,因此不是一定要清零,而是現實的社會、經濟條件,不允許採取相對開放、緩和的防疫政策。
張國城表示,繼續抓防疫,一抓就死,但一放就亂,一亂可能還是要死,所以(習近平)恐怕是擔憂這點,若放寬防疫,疫情沒有大規模擴散是好事,但人民可能會質疑,既然沒有這麼嚴重,先前是為了甚麼,這恐怕也是他們擔心的問題,所以這是他首要處理面對的問題。
何澄輝表示,問題是經濟、社會之間的矛盾如何調和,這是最大的挑戰,同時重建外部關係。至於在中國經商的臺商環境會如何,何澄輝認為,經商環境在(美中)脫鉤態勢不變的話,只會進一步的惡化,不太可能恢復過去的狀況。
另外,對於共機頻跨越臺海中線,何澄輝分析,一方面是壓力測試,另外是對國內有所積極作為的交代。至於臺灣人是否被「溫水煮青蛙」,何澄輝認為,這是持續的過程,臺灣的應對方式要有所「調整」,而他相信臺灣、美日等國會謀求解決方式,如:美日反向對中共施壓。
何澄輝舉例,派軍艦進入臺灣海峽,以及聯合軍演,甚至准軍事聯盟的建立,如:AUKUS這類都是類似主張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