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尖叫哭鬧 古老智慧讓孩子平靜
編者:孩子習慣尖叫、大哭大鬧,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冷靜下來呢?當全球父母都忙著向西方文化取經,卻忽視了傳統文化所蘊藏的強大智慧。身為一名記者的新手媽媽麥克蓮,帶著自己三歲大的女兒,深入南美、非洲和阿拉斯加等地,觀察當地住民的管教方式,發現世界各地的古老社群,可以輕輕鬆鬆就教出自律、高EQ、自發助人的孩子。本文分享她和女兒的教養之旅。
世上很多文化中的父母都認為,他們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教他們冷靜沉著應付日常生活中的挫折。他們看待這項責任,就像教孩子其他技能一樣認真。
在庫加阿魯克(Kugaaruk,位於加拿大),小孩子的情緒越高漲,父母的氣勢就會降得越低。如果幼童開始尖叫、扭動、哭泣、甚至打人,父母不會急於發號施令,也不會告訴孩子冷靜下來,他們更加不會威脅。相反的,父母透過讓自己保持冷靜,來教導孩子如何平靜下來。
每當小孩子心煩意亂的哭泣和尖叫時,當地父母幾乎都沒說什麼(言語聽起來通常會刺耳),也沒做什麼動作(任何舉動都會使人受到刺激),臉上幾乎面無表情(情緒容易產生刺激)。這些父母並不是膽怯或害怕,他們依然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但是他們靠近小孩的方式,就像接近肩膀上的蝴蝶一樣:輕輕的、慢慢的、柔柔的。
人類學家珍.布里格斯在1960年代和愛拉與伊努帝亞的家人同住期間,多次記錄了這種教養子女的風格,「成年人對幼稚的不當行為,也表現出一貫的冷靜與理性特質……當薩拉(一個三歲女孩)用湯匙打她媽媽的臉時,她轉過頭,平靜的說:『她只是還不懂事而已。』」
後來,這個三歲小孩不得不面臨小弟弟的到來,當媽媽不再餵她母乳時,一切都變得混亂不堪,孩子發起一場「哀號和拍打的風暴」。但她母親沒有告誡她,而是用「溫柔的嗓音」回應,這個情景讓珍根本難以置信,「我從未想過(與手足爭寵的)危機來臨時,竟然可以如此溫和的處理。」
輕輕的、慢慢的、柔柔的
為什麼這個策略如此有效?暢銷育兒書的兒童心理治療師蒂娜.佩恩.布萊森(Tina Payne Bryson)說,其實很簡單:兒童的情緒和活力完全反映自他們父母的情感水準。
「情緒具有傳染力。」蒂娜說道,人類的腦袋包含專門反映他人情緒的神經元和神經網,「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種社交共鳴的迴路,當你與其他人互動時,它就會被活化。」
因此,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展現強大的活力,你本身必須具備同樣的活力,向孩子詢問一連串的問題,給予他指示、要求。快速的、強調的、緊迫的與他交談,提高聲量,重複你的要求,維持緊湊的步調。
然而,假如你想要自己的孩子表現冷靜,你必須先讓自己鎮定自若,保持沉靜、態度穩重且溫柔可人,經過時間的沉澱,孩子就會將你視為他情緒風暴中的避風港。
毫無疑問,沉靜的教育孩子是有效的,更令人驚奇的部分是,父母不過是冷靜下來,就會對心煩意亂的孩子有巨大的影響力,不僅是當下那一刻,從長遠來看效果更卓越。蒂娜聲明,久而久之,小孩子就能學會,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讓自己安定下來。
她表示:「真正神奇的是,如果你在父母的幫助之下,不斷練習從一種分崩離析的壓力狀態,恢復到自我掌控的狀態,你的大腦會學習如何靠自己做到這一點,所以這與技能培養有相當大的關係。」
練習+示範+認同=獲得技能。
請回憶那個討厭的方程式:練習+示範+認同=獲得技能。
相比之下,當我們盛氣凌人的面對孩子,大聲說話、下指令和質問時,我們很有可能讓他們的脾氣越發旺盛,而且我們很容易陷入憤怒的循環。你的憤怒會讓孩子的怒火更盛,甚至反過來對你火上加油,與此同時,孩子也會錯失建立執行功能的機會。
冷靜的祕訣是,以安靜、溫和的方式,對孩子的爆炸情緒做出反應,小孩子就有機會在自己身上找到這種反應,進而訓練自己保持冷靜。
如同蒂娜所說:「我們必須塑造冷靜,在期望孩子學會整頓自己的內在之前,我們必須率先重整自己的內心狀態。」
那麼,杜克萊夫家的媽媽,當妳的孩子表現得像個暴走的瘋子時,妳到底怎麼找到內心的平靜?當妳的三歲小孩給妳一巴掌時,妳怎麼變成最冷靜的人?當然非常不容易,這需要經過好幾個月的訓練,但當蘿西表現得越暴燥時,我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保持冷靜,而且越來越容易,而我和蘿西也更喜歡相處在一起的時光。
就我個人而言,我會運用冥想來保持冷靜,想像自己在豪華飯店的水療中心享受按摩,我閉上眼睛便看見了整個空間,在一間燈光朦朧的房間裡,四周牆壁漆成淡紫色,尼泊爾的鐘聲響起一首祥和的歌曲,薰衣草的香味瀰漫在空氣中,感覺很舒暢。
如果意象無法奏效,我會開始哼唱《小白花》(Edelweiss),並且呼喚我內心的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經典電影《真善美》的著名歌曲和女主角)。
找出對你有用的祕訣,你就可以重新找到能讓你安住於平靜的地方。當牛奶噴在你臉上時,什麼樣的冥想可以讓你簡單的輕笑出聲。每當孩子變得焦躁時,就把另一個自我召喚出來。我丈夫有他自己的訣竅:「我只是假裝自己茫了。」
蒂娜與我分享,她會想像她的小孩有點像立體音響,「把小孩子的焦慮狀態,想像成一個音量調節鈕,我的職責是協助我的孩子把音量調小。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從我自己開始,如果我對他大喊大叫或加入混亂,只會將他的音量放大。所以我的工作是注意自己的調節鈕,確保我的音量不會調得太高或太低。」
在我學會使用這個策略後,蘿西慢慢的沒有情緒爆炸和無理取鬧的狀況,情緒風暴發生的頻率減少,即使真的出現,也會很快消散,幾個月以後,它們總算幾乎完全消失了,我說的是從一天幾次鬧脾氣,到一個月一兩次的驚人下滑速度。
其中的差異實在驚為天人,甚至我母親也承認,好吧!也許這種方法更有效。
——摘編自《自然教養:席捲歐美、破百萬熱議全新型態教養!汲取逾千年原民文化智慧,培育高情商、自動自發、抗壓性強的孩子》,(商周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