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熱帶上空也有臭氧層破洞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教授魯青斌(Qing-Bin Lu)告訴《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每年只在春季出現(之後逐漸閉合),這個空洞不一樣,它一年四季都存在著。它從1980年代起就存在了。它的面積是南極上空破洞的差不多七倍大。」
這項發現挑戰了人為汙染破壞臭氧層的說法。以前,科學家主張氟氯碳化物(CFCs)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1987年制定《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後,氟氯碳化物在全球的用量大幅減少。
儘管如此,到了21世紀,科學家看到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洞一點也沒變小,仍然每年有規律的開放和閉合。加上這次新發現的更大破洞,這套理論都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魯青斌說:「光化學如何影響氣候的理論,無法解釋這個現象。」
也有科學界人士不認同這項成果。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的專家阿爾瓦雷斯(Marta Abalos Alvarez)告訴《富比士》(Forbes):「這份研究存在很多推理錯誤和沒有證據支持的結論,與以前發現的證據矛盾。熱帶地區上空的臭氧空洞不是新發現,而是布魯爾-多布森(Brewer-Dobson)循環造成的。」
布魯爾-多布森循環是大氣層內的一種對流,把臭氧從熱帶移向兩極。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的保羅.楊(Paul Young)則認為這份研究的計算方法不準確。他說:「這份研究的作者查看的是臭氧比例的變化,而不是絕對的變化,而後者才和地面受到紫外線傷害程度的相關性更大。」
保羅.楊還提到,的確,熱帶上空平流層臭氧的水準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提出後還在持續下降,但是他不認同研究者提出這是「新的破洞」的說法,也不認為這個破洞的存在會威脅到幾十億人的健康。
這份研究7月5日發表於《美國物理聯合會研究進展》(AIP Advance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