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桃園學」 帶學生走讀桃園連結在地情感

中原大學「桃園學」帶學生到桃園各地踏查,瞭解城鄉風貌與內涵。(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桃園學」帶學生到桃園各地踏查,瞭解城鄉風貌與內涵。(中原大學提供)

【記者徐乃義 /桃園報導】

「身在桃園,不可不知桃園事!」中原大學「桃園學」系列課程結合何彩滿老師的社會學、魏立心老師的藝術文化,以及葉俊麟老師的地方風貌等多面向專業師資,透過觀察族群與社區認識城市的面貌,以及連結桃園的地景與文化資產,鼓勵學生以視、聽、嗅、觸、味等五感感官體驗並探索桃園。帶領學生認識桃園的歷史人文與特色風貌,除了傳授專業知識,也讓學生走進鄉鎮社區,實踐在地關懷、關心城市大小事。

「共班」體驗帶中原學生到龍潭親手製作傳統米食紅龜粿。「共班」體驗帶中原學生到龍潭親手製作傳統米食紅龜粿。(中原大學提供)

由通識教育中心何彩滿老師開授的「桃學趣」課程,從觀察社會基礎建設(social infrastructure)進而認識社區與城市。來自桃園不同地區、電子系四年級所組成的「救世i桃園」,以桌遊共玩方式帶大家瞭解在地的景點。

中原學生製作精巧的「日日是好日Taoyuan diary」手帳。中原學生製作精巧的「日日是好日Taoyuan diary」手帳。(中原大學提供)

何彩滿表示,從各組精心製作的成果影片,像是收錄地方聲音、活潑生動的文字敘述及敏銳的感受力,認識了馬祖、眷村文化,還追逐了客家人的足跡,說明桃園居民來源與遷移蹤跡的多元,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她強調:「藉由課程的知識與有感經驗,讓學生產生對城市的情感與在地認同,不但提升凝聚力、甚至有助於在地經濟的發展。」

中原學生關注移工議題,透過手作傳統藝術品,體驗新移民國家的文化。中原學生關注移工議題,透過手作傳統藝術品,體驗新移民國家的文化。(中原大學提供)

「藝術說桃園」課程則由魏立心老師結合各類藝術賞析、探討桃園在地文化,帶領學生從藝術層面為桃園說故事。「去桃囡仔」組發現有一群為了謀生,抑或是為了「冒險」的人們,從馬祖遠道而來並與桃園在地傳統做融合,互相包容理解後便開創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中原學生以公園裡溜滑梯為主題,結合公園特色設計出專屬的LOGO。中原學生以公園裡溜滑梯為主題,結合公園特色設計出專屬的LOGO。(中原大學提供)

「菲尼不可,不會泰南」這組學生關注到桃園「移工」議題,透過手作菲律賓MassKara Festival面具、Parol聖誕燈及泰國麵包水燈等傳統藝術品,體驗新移民國家的文化。化工四陳苡瑄同學:「透過接納不同的文化、拉近彼此的關係,也讓社會更加包容與友善。」並表示修習課程才進一步了解「MassKara」這個詞的組合意思是人群和面子,象徵當地居民認真面對生活、不畏艱苦的精神。

建築系葉俊麟老師帶學生從「桃花源尋寶」之旅開始,從路上觀察學探索桃園有形與無形的文化瑰寶。來自電子系與建築系的「溜搭去桃園」組,以公園裡溜滑梯為主題,結合公園特色設計出專屬的LOGO。像是富涵歷史意義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學生以藍色的地景山丘為背景,結合灰色圓環與溜滑梯的穿越印象,跨越了歷史斷層象徵族群融合。有著都市森林美名的「大湳公園」,意象設計呈現公園不只給我們優質的環境,也在都市中賦予了綠地植物新的家。另外,還有北台灣最長滾輪溜滑梯的風禾公園,以「龍」加「風」創意出隨風飛翔的自由意象。電子三林康榆說:「雖然非設計本科,但再多次親臨公園後,越能感受每一座公園不同面貌所吸引人之處,剛好透過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它們的魅力。」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表示,學校每學期開設上百門通識課程,採用鑑賞、引導、潛移默化、浸潤等方式,帶領學生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達到全方位平衡發展。「桃園學」課群最大特色是將學習帶入實地體驗,連結學生與土地的情感歸屬,讓桃園不只是學生大學生涯的過境之地,要讓桃園與中原的生活、學習經驗成為帶著走的硬實力,而跨領域通識教育正是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的精粹體現。◇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