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景建築畢業展 有溫度作品守護永續行動
為了培育學生用專業素養與土地和人對話,為環境永續付諸行動。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以「設計規劃」、「環境營造」、「共生生態」及「文化地景」為四大核心領域,用參與式設計為生態環境及人文地理帶來改變的力量,也為學生奠定堅強且卓越的實力。
集結國內11所大專院校及橫跨美歐亞三洲12校學子創意的「景觀新秀展」於近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結合第15屆以「源」為名的畢業展,表達「萬物源於滄海,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流淌於地景間,涵養生命本源。」實體展出了自然生態、人文環境、都市議題、研究實作等主題設計作品,呈現大學四年豐碩的學習成果。
每年中原地景建築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遍及台灣甚至大陸各個城市,從敘事地景、場域再造到探討城市與自然的關係,主題應有盡有,場域從自己的家鄉到生活周遭環境。王詩慈與吳沂宸就從密不可分的中原校園空間為出發,考量到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以心理、身體及環境健康為架構,分層式提供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人轉換心情的空間。吳沂宸說:「透過三週的綠牆實驗及綠療競圖,親自驗證植物所創造的治癒效果,所以我們用設計打造一個健康療癒的『瘉原』校園。校園除了滿足基本的機能需求,期望我們的作品能對學校有些許的貢獻。」
自然生態主題,大四生林奕妃與蘇士筠有感於極端氣候及全台供電吃緊,以宜蘭地熱井特色及環境潛力為基礎,創造綠能與地方休閒農業結合的永續型觀光。陳思頴與陳澄運用田野調查、深度訪談以及工作坊等方法,同時檢視相關法規及制度,提出適合台灣現況的山坡地居住方式。陳澄說:「爸爸是一位專業的高山嚮導,熱愛自然與山林,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意識到山坡地是台灣珍貴的資源,面對山坡地的開發與使用是非常迫切的課題。」
運用地景手法保存、復刻與再利用所造就之「人文環境」。許聖浩結合XR、MR科技互動技術虛擬出遊戲地景,重現眷村生活、文化與歷史。許聖浩說:「從小生活在士林北投,卻不知道當地有個眷村,藉此機會深入瞭解眷民、蒐集資料,用新的形式體驗並推廣眷村文化。」陳新用細膩觀察力將世代口傳下的原住民部落再現,手繪出打獵攜帶的配備、行經必要水源等動態文化地景。白子易與黃慈閔則認為台灣是個多元文化並立的地方,故將高架橋下空間再利用,打造麥香與林蔭大道、水霧廣場、古蹟公園等新住民交流空間,再造城市活力。
以「都市」為設計研究對象,張力慈與許育瑄從水資源著手,藉由低碳廊道及立體系統的應用解決北五堵現況,融合基隆河谷的特色生態及人文資源保留,提出與鄰近的百福及六堵創造三區共生城市。畢業設計指導老師之一的戴永禔認為,本系從大一起採取「體驗式」學習的教育方法,學生一路從環境需求的瞭解、基地觀察、建立設計命題、提出設計構想到解決方案都直接面對當地人事物。面對環境種種壓力與災變,期盼學生擔負起使命真誠的善待這片土地。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主任王光宇表示,四年期間中原用紮實專業課程與實作,訓練學生詮釋環境的能力,透過觀察、研究分析、歸納出空間環境的問題,最後再提出地景建築的看法,就如同作曲家利用作品詮釋對人事物的看法。期許畢業生將這個能力視為珍寶,在步入社會後保持熱忱、繼續前進,並享受人生的每一個經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