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美歐降低對中國依賴 強化台美合作

美歐正在逐漸降低對中國單一來源的依賴。圖為中國的工廠。(STR / AFP)
美歐正在逐漸降低對中國單一來源的依賴。圖為中國的工廠。(STR / AFP)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

工商協進會與亞太商工總會(CACCI)在15日舉行「2022年全球經濟展望及區域經濟整合」國際論壇。針對近年全球供應鏈重組,專家指出,美歐正在逐漸降低對中國單一來源的依賴,台美因應此趨勢,已有新的產業合作倡議,但傳統製造業恐無法受惠於這波供應鏈重組,因而台灣能否加入CPTPP等FTA,會是關鍵的議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顏慧欣說,全球為促進區域整合,針對全世界供應鏈的改革,有一股興起的力量。從商業角度而言,美國與歐洲等公司為追求更低的成本,在過去選擇與中國做朋友,但近年不斷也有聲音認為「經濟安全」更重要,特別是在制定商業政策時,政府與企業必須更重視此面向。

顏慧欣說,美中對峙在美國川普時期開始,從貿易、技術到出口的限制一路延伸到投資領域,且雙方對立的狀況使得全球供應鏈出現第一波的重組。以台灣而言,有許多知名的筆電組裝廠牌,在過去3年由中國遷回台灣。

顏慧欣說,另外,肺炎疫情也加速了供應鏈的調整。如今美歐澳等國家已重新檢討自身的關鍵供應鏈,提出各種計畫強化自主權,增加國內產能、對外投資多元化,「目的是降低對中國單一來源的依賴。」

顏慧欣說,台美因應此趨勢,已有新的產業合作倡議,首先是「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針對數位經濟、供應鏈韌性、科技人才等面向進行合作;第二是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雙方針對半導體、電動車等特定產業進行更確實的合作。

顏慧欣預期,這些台美合作的面向,也將成為美國印太政策公佈時的著墨重點。此外,美國與歐盟等國家積極吸引台積電等大型半導體公司前往設廠,但她認為,這些政策雖會影響企業運作與供應鏈重整,但對整體產業而言「影響不大」,而是侷限在關鍵部門,如:半導體、藥品、高階電池等領域。

顏慧欣說,多數傳統製造業並非是供應鏈重組的目標,而他們的商業活動模式,得面臨高關稅、運作成本高等問題,因而加入CPTPP等FTA對台灣而言是關鍵問題。

顏慧欣說,目前政府已宣布開放進口日本福島食品,是個好的起點,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面臨中共因素的挑戰,會是相當關鍵的問題。

針對今年局勢,顏慧欣分析台灣跟全球將面臨三大不確定性,首先是供應鏈斷鏈的狀況將持續,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調查,美國公司認為今年產能、供貨與原料取得的問題不會在今年就被解決。

顏慧欣說,第二項不確定是通膨跟物價飆漲,去年各界爭辯通膨是短期還長期現象,在今年已有共識,據OECD的分析,指出今年美國、歐洲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的通膨狀況都會達到高峰,要到2023年才會緩步下降,而這還是烏俄衝突之前的預測,現在各界的共識是,區域衝突會使得通膨更加惡化。

顏慧欣說,第三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問題,對經濟帶來的影響相當嚴重,特別是能源與原物料的價格飆漲。由於俄羅斯與烏克蘭佔全球小麥出口的26%,這將推升通膨壓力,使供應鏈破碎的狀態無法從疫情中復甦,且現在國際對俄羅斯的禁運也嚴重影響全球經濟與財政的狀況。

延伸閱讀
內閣改組 工商界大老:有所期待
2018年02月23日 | 6年前
取消